您的位置:首页 > 调研 > 正文

高校贫困大学生“脱贫”的探索与思考

【www.chuban323.com--调研】

一、问题的提出
  据统计,2004~2005学年,全国公办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总数为1350万人,其中,贫困家庭学生约263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19%,经济特别困难学生约122万人,占在校生总数的9%。
  中国扶贫基金会2004年末报告中也指出,我国高校中贫困生比例约20%,特困生约8%。但中国扶贫基金会对4省区20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农、林、师范类高校贫困生比例超过30%,特困生比例超过15%。
  2004年8月,时任国家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指出:在校贫困生已达240万左右,就北京12所高校贫困生问卷调查显示:贫困大学生已超过31.5%。
  据教育网站消息:从2004年看,农村考生398万,占全国报考723万人的55%,贫困生人数和比重依然呈快速增长趋势,在有的高校,贫困生比例已接近50%。06年,中国在校贫困大学生已经高达300万人。
  据广东省教育厅统计,05年广东省贫困大学生的比例已经达到13%~15%左右,特困生高达5%左右,也就是说,平均每100个广东大学生中,至少有13个贫困生,5个特困生,以05年全省80万在校生计算,全省的贫困大学生已经突破10万人。
  毋庸置疑,随着贫困大学生的增多,经济、社会、家庭、学习、就业以及心理等各方面的压力使贫困生面对的各类困境也日益突出,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关注贫困大学生,探究他们所面临的困境并有效帮助他们“经济脱贫”和“心理脱贫”,是当前高校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本文仅在此提出一些思考,以期抛砖引玉。
  二、当前高校帮助贫困大学生“脱贫”工作面临的主要困境
  经个别访谈、工作记录、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我们了解到贫困大学生在校期间所面对的困境主要集中在经济上、学习上、生活上、就业择业、心理上等方面。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发现贫困大学生群体存在着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和认识,直接给我们的“脱贫”工作带来了一些障碍,主要表现如下:
  1、部分并非很困难的学生不愿交学费
  此类同学的出现,令班主任、辅导员、二级学院、学工处在对贫困大学进行甄别时,难度增大,造成部分助学金可能没办帮助到最有需要的贫困大学生,从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帮助贫困大学生在经济上解困的难度。
  2、自立、自强意识较弱
  贫困大学生中部分学生依赖性很强,总是把解决困难的希望寄托在学校的发放补助上,他们不愿意参加勤工助学活动,嫌苦嫌钱少。部分来自经济贫困地区的困难学生甚至认为,他们上了大学,理所当然要由学校来解决他们的困难。另外,由于受部分领过困难补助和资助的老生误导,也使有些学生产生了“等、靠、要、赖”的念头和做法,接受资助心安理得、赖着不交学费理直气壮,但同时又由于经济拮据,私下常为生活犯愁,常因欠交学费而迷茫,与身边一些吃穿用花无忧的同学形成巨大的反差。面对这种反差,其心理上所产生的刺激是巨大的,使他们产生心理不平衡,久而久之,他们情绪低落,心理灰暗,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形成自卑心理。这一类学生总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觉得世界很不公平,自己没有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勇气,也不愿付出努力,而指望社会、学校和他人的资助,将美好愿望寄托在别人身上。
  3、自卑和缺乏自信
  这一类大学生不能正视自己的贫困,觉得贫困带给自己的是耻辱。他们不能正确面对贫富差距大这一社会现阶段的事实,整天愤愤不平、怨天尤人,但又不敢承认自己是经济贫困,甚至对别人为了让其能顺利完成学业进行捐款资助也不愿接受,觉得是对自己的侮辱。他们将自己埋藏在痛苦之中,整天担心着学杂费、生活费,用虚假的面孔面对周围的同学,对将来的生活心存担忧,学习上难以集中精神,学习成绩常常出现不理想等等。这样,容易造成自尊心受损、缺乏自信。
  4、独来独往,过度自尊,人际交往紧张
  这一类大学生性格往往与众不同,大都以独来独往的方式软性自卫。他们由于经济上困难的原因,不能融入到集体中去,把自己当作“另类”看待,总觉得矮人半截,对同学与老师的好意总摆脱不了被施舍的感觉,把个别同学在宿舍等课余闲谈的场合下所讲的一些关于经济收入的问题,总以为是在讽刺他们,在心灵深处设置了一道自我保护线,于是,有意无意地与同学疏远,尽量少参加班级活动,不愿与同学交往,甚至把入住的宿舍也设法搬离同班同学。慢慢地,在同学的眼里,他们总是不参加班的集体活动,沉默与孤僻,难以进行思想交流,难以接近。
  三、我院帮助贫困大学生“脱贫”的成功实践
  为更好地帮助贫困大学生摆脱困境,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和实践,对贫困新生开通先入学报到、再分层次帮助的绿色通道,如今已收到了一些初步的成效。我院对贫困新生入学实施的“绿色通道”主要分成两步:
  第一步,“确保每个贫困家庭的新生报到入学”,“确保每位好学上进的学生不因家庭贫困而辍学”
  学校采取“分期缴费”(或称缓交缴费)方式,保证所有贫困生先办理入学手续。新生只需向学校出示乡、镇、街道民政部门关于其家庭贫困的证明,再填一张“分期缴费表”,先交住宿费、部分学费等费用,可暂欠部分学费,入学后,或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或补齐学费。另外,我院还设立几万元的新生入学奖,奖励部分品学兼优的新生。
  第二步,关爱贫困生的日常生活
  我们根据学生、老师的反馈,给每一位家庭真正贫困的学生建立档案,让进入档案的贫困生享受以下优待:在重大节日发放慰问金;贫困生利用课余时间勤工助学每月可获150元报酬;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设立多项奖助学金,奖助学金适当向贫困家庭学生倾斜。其中奖励金额较大的一项国家奖学金,专门奖励成绩优异的贫困生,可谓为贫困生“雪中送炭”。如今,我们已基本形成了“奖、贷、助、补、勤”为主体的多元化资助体系。
  四、对帮助高校贫困大学生“脱贫”的几点思考
  1、应制定一个贫困大学生的绝对标准
  2006年的新快报《富学生靠关系领国家助学金?》一文见报后,引起了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辛瀑的关注。辛瀑建议省教育厅担纲“均贫富”,在统一标准下考核申领者资格,把助学金发放到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手中。他建议教育部门设立专门机构管理助学金,直接发放到人,年度基金有余可转入下期,不足则由政府补贴。对此笔者表示认同,如果我们能有一个贫困生的绝对标准,既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解决真正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境,又能防止部分学生恶意欠费的现象。
  2、社会上解决“三农”问题是关键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贫困大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要彻底地解决贫困大学生问题,还是要各地政府有效地解决“三农”问题。高校是一个教育的单位,现高校的教育资源还需要每年的增加,还需要经济上的支持。在经济上资助大学生是有限的,关键还是要解决“三农”问题,各地政府要把国家的富民政策落到实处,让广大群众过上好日子,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大学生“经济脱贫”问题。
  3、加强诚信教育和有效监督
  如对贫困生进行资助前要进行公示,确保学校的“绿色通道”和“奖、贷、助、补、勤”等多种措施能帮助最有需要的贫困大学生。为了让困难补助真正到位,笔者认同部分高校的做法,比如,接受补助的学生,要生活俭朴,不抽烟,不喝酒,不铺张浪费,更有高校规定,除了毕业班之外,困难学生一律不得使用手机,否则不给补助,到毕业时还没交清学杂费,由学校暂时保管毕业证,到交清学杂费后换回毕业证等等。           
  4、鼓励、帮助他们勤奋学习,争取拿到奖学金
  学校应从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方面帮助贫困生,让他们安下心来把各门功课学习好,对达到各类奖学金标准的学生,多向贫困生倾斜。有关专家分析,贫困生总体成绩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心理压力大,没法集中精力学习;二是不少贫困生将较多的时间用于勤工俭学上,使他们将本应用于学习的时间用于解决生计上;三是贫困生大多来自贫困的农村地区,综合素质不及城市学生。这位专家认为,贫困学生有各种追求无可厚非,但作为学生,学习仍是第一位的。学习成绩好,对贫困学生来说,显得更为重要。
  5、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要正确引导贫困大学生充分利用大学校园的短暂而宝贵的时间,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在社会上的综合竞争力。
  6、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展心理咨询、开设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等方式帮助贫困大学生缓解心理压力。
  7、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努力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校园人际环境,让大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展现自我、提高能力、愉悦身心,以减轻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高校贫困大学生问题研究 高校贫困大学生调研 高校贫困大学生问题研究书 高校贫困大学生比例 高校贫困大学生问题

本文来源:http://www.chuban323.com/diaoyan/7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