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uban323.com--历史】
历史名人简短小故事篇1
“偏食”王安石
那次朋友请王安石吃饭,佳肴满桌,但王安石独对那盘鹿肉感兴趣,频频伸箸,几乎是一个人把它消灭干净了。朋友后来到王安石家做客,与王安石夫人聊起,说王公太偏食,只喜欢吃鹿肉。王夫人问:这盘鹿肉摆在哪一边?那朋友说摆在王公那头,王夫人说:那就是了,下次,你请客,你把一盘芥菜放他面前,看他吃什么。
王安石其实没任何偏食,只不过是哪一盘菜靠他最近,他就向这一盘菜伸筷子。如果以一次偏食,去判断王安石之爱好,准吗?宋仁宗也曾经这么判断过王安石,也错了。
一天,宋仁宗突然说要请大家去钓鱼,满朝文武自然展颜开怀。
王安石也随大流,跟大家来到现场,只是他似乎对宋仁宗特地安排的这次娱乐活动没一点兴趣,独自闷坐在那里,敛眉默神。
王安石可能有嗑瓜子的习惯吧,他一手支颐,一手抓碟,把摆在碟子里的皇家玉豆一颗接一颗地往口里送,送豆进一颗,嘣脆咬一颗,心不在焉,把满碟豆子吃完了。远处,有一双眼睛在瞄着,那是宋仁宗。群臣都夸王安石是能臣,宋仁宗听多了,他想起用王安石,于是将王安石从地方调来中央,安排在自己身边,察其言,观其行。也许在宋仁宗看来,工作时间往往难以看出大臣的性情,而在活动中看人,比在工作中看人更靠谱,所以他组织了这次垂钓活动。
而这次,宋仁宗没有看上王安石。不是因为王安石好沉思不合群,而是那碟子里的豆子蒙住了宋仁宗的眼睛。宋仁宗看着王安石吃完这一碟豆子后,作出了一个几乎可以断绝其前程的判断:王安石是百分百的奸臣。
碟子里的豆子,其实只是鱼饵。宋仁宗觉得,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心事里,误吃一粒,可以理解;错嚼两粒三粒,也情有可原,但这么一碟鱼饵都被吃完了,这不是作秀吗?这不是故意装深沉吗?这次垂钓活动之后,宋仁宗把王安石晾起来了。王安石从地方带来的万言改革书,被宋仁宗高高挂起。
宋仁宗看人的方式不对吗?我们都是这么看人的,三岁看老,一钱落职,相人一面定人生死,从一滴水里看太阳光辉……我们都自诩是识人大师,可以从一个细节识别他人之好坏、之忠奸。然则,世界上最复杂的,可能就是人了。指望一眼把人看准,哪那么容易?多半会把人的品质看扁了,把人的性情看反了。人生到了盖棺都难以论定,哪能一时可以论定?
历史名人简短小故事篇2
中国女排今天的胜利为观众们带来的不仅是份荣耀,更是一份时代的印记。回忆整个里约奥运的心路历程,郎平说:“我觉得特受刺激特激动是四分之一决赛和半决赛,就是一关一关地过,就那种难受和胜利后的喜悦使我百感交集。但是到了今天的总决赛,就最后的决赛,觉得心情非常平静。因为我以前带队也经常进入总决赛,这种场面见得可能比较多,然后今天获得冠军以后我觉得,就人特别轻松特放松,当时就已经激动不起来了,就觉得松了一口气。我们输了三场比赛,其实我觉得不应该输的,所以我特郁闷,但是不能表现出来。有两场球我觉得我们没有全部发挥,对手确实很强、发挥得好,最郁闷是第一场,觉得是应该赢下来的球,这场球对我们后面的排位是关键的一场球,后面弥补不了,其实谁也不想排第四,去交叉巴西,那不是找死嘛,但后来也没有办法。”
谈及今天对战塞尔维亚的始末,郎平说:“应该是从昨天起我觉得我们有胜利的希望。但是不敢多想,这东西不能想。你想就走神了,然后我们就想,打完半决赛、打荷兰。因为每次比赛受完刺激后,人大脑特别兴奋,也睡不好,我睡了三个小时,就起来看塞尔维亚的录像,反正脑子里转的全是塞尔维亚,又调了我们的录像。你得把它看明白了,看明白以后我得集中精华要跟大家讲,所以我脑子转都是怎么打塞尔维亚。反正我想就两种情况会发生,一种就是塞尔维亚打特别好,但是我觉得这种现象必须得我们特傻的时候才能打,这一场我们不会这么傻了,而且我们现在的状态调出来了,但是我是有一点点问号,有一点点担忧,我担心她们不要命。今天我跟队员分析了可能出现的状况:如果上来第一局,像巴西打我们一样,我们没法打,她们打太好了,输一局怎么办?输两局怎么办?因为担心她们没有准备,突然出现这种情况心里面会有想法,我们不能再让她们有太多的想法了。还有一种就是说,今天技术上我们准备了很多,我们按这种执行就是跟她们较着劲,只要能较劲,只要坚持后面就有希望。因为第一,我们这个球队经历过大赛,以前的世界锦标赛冠亚军决赛,我们当时准备时间特别短,对美国队不是特别了解,与冠军失之交臂,这是我们的经验。去年世界杯必须要赢日本那种心情,我觉得从心态来讲,我们的经验参加决赛经验要比对手多。”
曾在开战找不到状态的中国女排在对阵东道主巴西队时实现了大爆发,对于这场比赛郎平说道:“我们打巴西之前对我来讲我也不知道这个结果是什么样,我没有看到我们队员发疯的时候,我们就鼓励队员,今天有多少全拿出来,跟她们较量,别让她们轻易过咱们这关,我能咬你一口就咬一口,咬不了,就咬两口,一分一分的,每一分不让你轻易得,我们就是这样一个目标。大家就发疯吧,再不发疯没机会了,其实我们大家比赛以前也都不知道能否赢,因为确实是综合实力上还是有差距的,但我跟大家讲,如果我们坚持打、给对方很大压力,到后面肯定是她们出问题,因为第一她们没有想到这场球会输,她输不起,这场球是八进四,呼声是他们和美国要进决赛。我跟队员说她们现在肯定还在想怎么样打美国,怎么样进决赛,根本就没把咱当回事,况且咱自己也没打得太好,如果说我们真正给她一定压力的话,我们会出现机会的。”
关于火爆网络的“女排精神”的内涵及对于排球未来发展的展望,郎平解读道:“我很少跟队员们讲老女排的事情,我是讲黄金一代,平时要求她们也是这样的,就说每个人能力有大小,但是到了训练场要求什么:要认真要全力以赴。因为只有特别好的积累,你平时的努力过程,你最后比赛才能有这个东西才可能出现这种顽强拼搏的精神。平时训练我们有时候完成得不好,我们都会加班,一直到完成好,有时候还经常批评她们,所以她们平时受到了这种训练和要求,现在到比赛时候要求她们就很容易出来,不是讲几个故事给你来点心灵鸡汤就好了,我觉得并不是这样。我们在技术上做了很多的规划和计划,根据对手根据我们现在的弱点。
比如冬训,我们关起门来就是突破自己,我们做了很多的计划。大家一点点去实行,我觉得她们平时也挺苦的,上午下午练完了以后还要带她们看录像,我看录像都恶心,别说她们了,全部都是学习对手的长处,我们的不足,怎么提高我们。每一个组都是这样,其实真的特别辛苦。但是我觉得大家一直就坚持,因为大家有个信念就是圆梦。我觉得其实能拼到今天都是我们大家平时努力,它其实是一种积累。我也希望我们有更多年轻人去喜欢排球,希望我们的排球基础能够更加强大,有更多的人参与到排球运动当中,我也希望中国女排包括中国男排,希望我们的这个事业一代一代发展下去,我们这一代完了她们这一代再传承给下一代,希望我们的排球更加强大。”
历史名人简短小故事篇3
陶侃励志
陶侃是东晋人,在广州做官当时的广州地区,生产落后,人口不多。陶侃在那里没有多少公事可办,生活很清闲。但陶侃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他为了锻炼身体和磨练意志,就叫人将一百多块砖放在院子里。每天一早,陶侃就把砖搬运到外面去,到了晚上,又把砖搬进屋子里。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家里人觉得奇怪,就问陶侃为什么要这样做。陶侃回答:“我将来是要报效国家做大事的,如果生活过于舒适,将来怎么能担当重任,为国家效力呢?”过了几年,陶侃终于被调回中原,被皇帝重用。陶侃回到中原以后,尽管公务繁忙,可是在广州养成的搬砖习惯一直没有放弃,以此来磨练自己的意志。他常对人说:“大禹是圣人,还十分珍惜时间。至于普通人则更应该珍惜分分秒秒,怎么能够天天玩乐?活着的时候对人没有益处,死了也不被后人记起,这是自己毁灭自己啊!”
【故事启迪】陶侃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要胸成大志,珍惜时间,严格要求自己,才能有所作为。年轻人不应该放弃理想,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好多愿望,这些就是生活的动力。但是,愿望的实现不是想想就能实现的,需要为之付出、为之奋斗才能实现。因此,青少年都应该珍惜时间,朝着自己的愿望努力,争取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它、拥有它。
历史名人简短小故事篇4
年希尧
说到清朝名将,在雍正朝大放异彩的年羹尧绝对算一个,可惜他权势过大,遭到雍正的忌惮,最终落得个惨死的结局。
年羹尧祖上曾是明朝的六朝名臣年富(严富),父亲年遐龄又被封为一等公,官至湖广巡抚,妹妹更是雍正皇帝宠爱非常的敦肃皇贵妃。
出身于官宦世家的年羹尧,英勇善战,为雍正手下最厉害的将领。世人一说到年家,想到的不是年羹尧,就是年羹尧那个受尽恩宠的妹妹敦肃皇贵妃。
可是,今天咱们要说的,既不是年羹尧,也不是敦肃皇贵妃,而是这两人的长兄,年希尧。
如果说年羹尧在战场上拼杀,是个刽子手,那么年希尧就是在世间行善积德,治病救人的。兄弟俩,一个杀人,一个救人,他们的命运是否会有所不同呢?
年希尧,字允恭,和年羹尧一样,他也是为官一生,只不过和轰轰烈烈的年羹尧比起来,他就显得平淡了。
康熙在位时期,年希尧从笔帖式做起,一步一步做到了安徽布政使。
雍正登基之后,年希尧的弟弟年羹尧受到重用,年希尧也因此获得圣上青睐,升为广东巡抚。
年羹尧出事以后,年希尧受到牵连,被罢官抄家。但年希尧风评甚好,雍正也明白他的无辜,一年之后就重新起用他,于是年希尧又先后担任了工部右侍郎、景德镇督陶官、内务府总管、管理淮安板闸关税务等职务。
乾隆朝时,有大臣用“玩物耽安”参了年希尧一本,乾隆就罢免了年希尧的官职。
有句话说得好,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和叱咤风云、权倾朝野的弟弟年羹尧比起来,年希尧做起官来实在是太不走心了。
可这也不怪年希尧,他本就没有将精力放在做官上,只一心钻研自己喜欢的西方科学。
年希尧在数学方面极有天分,他著有《测算刀圭》三卷、《面体比例便览》一卷、《对数广运》一卷。
清代数学家梅文鼎盛赞年希尧:“手制小浑仪测算诸器,罗列几案,并极精好,辉映座间。公临下以简,庶务多遐,亦亲承诲迪,观其所藏奇器奇书,日闻所未闻。”
另外,年希尧还在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的帮助下完成了《视学》一书,图文并茂,阐述透视原理,介绍了透视学中的基本课题。此书的其中之一现存于英国皇家学院,国内仅存两部再版本。
年希尧博才多闻,医术也十分了得,著有《集验良方》、《经验四种》。
他精于绘画,喜欢音乐,还是广陵琴派的传人之一。
年希尧一生几起几落,最终在乾隆三年病逝,和年羹尧比起来,也算是善始善终了。
历史名人简短小故事篇5
孔融
孔融(公元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为当时着名的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孔融是当时比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刚直耿介,一生傲岸。最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
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
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他不挑好的,不拣大的,只拿了一个最小的。爸爸看见了,心里很高兴:别看这孩子才四岁,还真懂事哩。就故意问孔融:“这么多的梨,又让你先拿,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个最小的呢?”
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留给哥哥吃。”
父亲又问他:“你还有个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
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
你看,孔融讲得多好啊。他父亲听了,哈哈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个好孩子。”
孔融四岁,知道让梨。上让哥哥,下让弟弟。大家都很称赞他。
历史名人简短小故事100字 历史名人简短小故事3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