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浅析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价值的培养

【www.chuban323.com--艺术论文】

论文关键词:表现性 再现性 审美价值 审美意识 
  论文摘要: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学生一时无法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的桎梏,因而使教学发生困难,学生无法理解和欣赏这类作品,对这类作品所传达的信息的感知和体验,不是日常意识和习惯所能企及的,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 
   
  1 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性 
  在我们美术这一门特殊的专业中,专业课程不只包括美术理论课、实践课,美术欣赏课所占的成分其实更为重要。实践课中,大家众所周知,教学生如何把画画好,这是非常重要的,却往往忽视欣赏教学的作用和比例。欣赏教学课的主要任务是教学生如何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培养艺术情操,提高对艺术的理解力和判断力,从而指导自己的艺术行为。在离开了欣赏各个艺术流派的作品的前提下,是很难自行一派,把实践课上好的。 
  美术欣赏课并不是简单地教学生了解中外美术历史。 在欣赏传统性作品的同时,对现代作品的欣赏更重要。学生必须要了解现代艺术界的各个门派和潮流,以及各门派和潮流的代表人物,通过分析他们的作品,提高眼界和审美能力,提升自己的品味,在欣赏好的作品的同时也使自己的作品再上一个台阶。 
  2 美术欣赏教学的特征 
  许多教师有这样的体会,艺术欣赏教学难于艺术实践教学,而现代作品欣赏则更难,从而导致学生很容易接受传统作品,却对现代作品束手无策。在欣赏传统再现性作品时,有关史料和作品内容丰富了教学内容,符合了学生追求现实意识和经验的需求,故而造成一种课堂秩序和教学效果良好的假象。而现代表现性作品欣赏的着眼点,不能直接为日常意识所接受,学生一时无法超出现实经验和欣赏习惯的桎梏,因而使教学发生困难,学生无法理解和欣赏这类作品,对这类作品所传达的信息的感知和体验,不是日常意识和习惯所能企及的,审美意识的形成需要有个学习的过程。一个不具有较强审美意识的人,往往只能欣赏前者,而不能欣赏后者。 
  在美术教学实践中,通过与学生们的交流,发现他们似乎能顺利地欣赏印象派及印象派之前的作品,然而面对高更、毕加索、米罗、马蒂斯等人的作品时,学生们往往提问:“这些画好在哪里?”,而不是提出:“我感觉到了什么?”等评价性的意见,大有这些现代性作品不如那些传统再现性作品好的意思。 
  造成这一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既学生的评价标准还停留在像与不像的标准上,而不是建立在审美价值的基础上,当面对新的审美现象时,其评价标准也就失去效用了。 
  以上事实说明,从审美意识这一角度出发去评价和把握作品形式的情感趣味,或剖析作品所激发的审美体验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一旦认识到这点,那么我们说欣赏再现性作品和表现性作品所遇到的困难是一致的。 
  欣赏教学具有几个主要功能——认识、教育、审美等等。这个属于审美范畴的教学离开了审美功能,而专注于“认识”和“教育”,显然是不符合美术专业的欣赏教学要求的。我们不是要学生从伦勃朗作品中感知到金属盔甲的金属质感,从而去认识某种物质属性;也不是通过某种讲述伦理道德、社会思想和时代精神去完成一场深刻的德育。那么,欣赏教学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呢?也许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只是一种手段,不仅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有能直接从作品去感知,去想象,从而形成强而有力的艺术感受力。 
  3 艺术的审美价值 
  3.1 审美价值的客观性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一定的实践价值基础上的,具有客观性和统一性。 
  在人们的欣赏习惯中,由于地区和民族文化的差别,以及个人感受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比如:一个人心情不好,周围的一切可能都是灰色的。而心情愉快时,他会觉得生活又充满阳光,变得五颜六色了。由于文化习俗的差异,非洲原始部落所公认的美女,也许在我们看来是难以忍受的。这些事例并不代表审美就无客观性、普遍性,而是一些非审美的或压制了审美情感的一些信息因素阻碍了其客观性。柏拉图曾说:“形式美乃是绝对的美”,这里他指的是方形、圆形、三角形、直线、点等几何形式美,这种形式美就具有能在人们心理上引起普遍性美感的功能,它不受时代、民族、阶级等的影响,具有极大的普遍性。
    所以,在教学中,欣赏材料的选择和教师的讲评是极重要的,如果欣赏材料选择不当,教学就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如果教师讲评不在课前查阅大量史论资料和作品分析的文章,从中找出普遍性的规范和准则,则其评价标准很难符合审美的普遍性与客观性。 
  3.2 审美价值的主、客观统一 
  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体感受在审美现象上的多样性,欣赏是在主体的参与下进行的,个人的视野、经验、地域文化影响的审美习惯决定了审美具有主观成分,造成了审美欣赏活动动的复杂性。那么,教师在讲解作品前,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内省的理性分析,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分。在教学中,把自己的判断以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我体验到……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认为教师的评价也并非具有权威性和终极性,还可加入自己所感觉到的,欣赏到的,于是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使他们了解到哪些感觉反应是普遍性的,具有永久的成分,哪些是个性感受,带有暂时的情绪和突变的东西,或是片面的判断。将自己的判断和他人的判断进行对照,看到自己的哪些判断符合大多数人的意见。如此反复开展教学评价活动判断,逐渐培养自己的审美价值观,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3.3 欣赏与作品形式分析 
  在具体的作品分析中,有时,一些定性的分析必须后于学生的评价,教学首先应当引导学生充分感受,因为对形式的剖析是胜不过直觉因素的,直觉是对形式的全面综合性感知,是动态的,不定性的,而剖析是将形式分解后逐一定格,是静态的。而我们说,我们不能在学生的知觉感受之前将形式逐一定格起来,在教学中两者缺一不可。一方面,我们要直觉,但不能把直觉神话;另一方面,直觉后的理性分析帮助学生了解这些直觉的东西是由因素造成的。我们要求学生不仅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的直觉水平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的高度。 
  对形式因素的剖析是欣赏教学的重要部分已毋庸质疑了,然而,对作品分析所使用的语言、方法、及教具还需要进一步探究。如构图分析中,我们可以运用比较法,将相似的和相反的作品进行分析比较。可将两种不同的构图形式以及给人形成的两种不同感觉相比较。再如,色彩分析,可以将色彩强烈的作品制成黑白幻灯片或教具画进行对照,使学生体会色彩在绘画中的作用。如果要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构图均衡感和稳定性,可以抽掉画中某一部分的色彩和形象进行实验。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教师对绘画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是建设性的,而不是指令性的。任何作品都只是其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产物,作品审美价值的各种现象都有其局限性,或侧重于技法,或侧重于观念,或侧重于唯美等等。这样,教学的过程则把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在审美欣赏的过程中,并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综上所述,欣赏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活动。我们的各种欣赏教学的目的和要求,都必须围绕提高学生对形式的审美感知水平和有效的审美价值的评价。这样,学生的思维逐渐丰富,鉴赏力逐渐得到提高。从而,更有效地指导了学生的绘画实践。 
   
  参考文献 
  [1]列.斯托洛维奇.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托马斯.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中国文艺联合业出版公司. 
  [3]阎增武.美学原理导论.黄河出版社. 
  [4]欣赏基础.美术欣赏.人民美术出版社.

本文来源:http://www.chuban323.com/lunwen/10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