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人文 > 学习 > 正文

试论学校管理学教材体系的缺失与重建

【www.chuban323.com--学习】

摘要:我国各具特色的学校管理学教材在一定的时期和范围内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存在理论深度挖掘不够,教材内容滞后于学校管理改革步伐,不能满足学习者要求等缺陷。要素主义课程论、百科全书主义课程论、综合技术主义课程论和实用主义课程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构建学校管理学教材体系的理论基础,引导我们从两个维度来思考构建学校管理学教材体系问题:一是学校管理学教材所描述的整体应该构成学校管理活动的完备的框架和典型的知识脉络,二是学校管理学的教材内容不仅要凝练学校管理活动中的显性知识,还要映射学校管理活动中的隐性知识,帮助读者实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的转换。学校管理原理论、组织论、人论和工作论的四板块教材结构将学校管理活动较为完整地勾勒出来;教材中的案例是沟通学校管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桥梁,因此正确地解构学校管理事件并重新结构化,是写好学校管理案例的关键。

关键词:学校管理;教材体系;显性知识;隐性知识

Abstract:For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and to a definite extent, China?s school administr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with different features have exerted varying degrees of influence. Nevertheless, some problems remain to be solved. For example, the depth of its theoretical basis has not been brought fully into play, teaching content lags behind the pace of reforms in school management, and it is unable to meet the needs of learners. Curriculum theories such as elementalism, encyclopaedism, polytechnicalism and pragmatism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constructing the school administration teaching material system and lead us to reflect on this problem from two dimensions: 1) what the school administr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generally describe should represent a complete framework for school administration activities and a typical knowledge scheme 2) the content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should not only contains the explicit knowledge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activities but also provide an implicit knowledge to help readers make transformation between the two. Four components of the teaching material structure, namely the theory of the principles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organizational theory, human theory and work theory, should provide a fairly complete outline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activities. In this respect, case studies can provide a bridge between explicit and implicit knowledge. Thus the correct de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work of school administration activities is crucial to writing better cases.

Key words: school administration; teaching material system; explicit knowledge; implicit knowledge

1978年以来,我国教育科学发展的一个重大成就是学术的分化和专门化发展,形成了以教育学为主干,以教育管理学、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中外教育史等为依托,多种二级分支学科分化发展的局面。学校管理学就是迅速发展的教育管理学中进一步分化出来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教育经济与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由于学校管理学的课程地位,及广大教育管理干部的现实需要,学校管理学发展成为了一门涉及面广、成果丰富、影响深刻的课程,在相应的教学基本文件,特别是教材的建设方面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但与日益发展的现实需要相比,学校管理学的教材内容显得有些落后和陈旧。如何构建适应时代要求的学校管理学教材体系?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通过对已有的学校管理学教材的研究内容、逻辑发展及章节安排等问题的探究与反思,通过对教材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的挖掘,就学校管理学教材体系的重建问题提出了一些设想。

一、学校管理学教材建设的进展与问题

我国学校管理学的教材建设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经历了繁荣、完善的发展过程,现已进入平稳过渡期。据不完全统计,在这短短的20多年中,我国共出版教育管理学的教材著作200余部,其数量和质量是空前的。这些论著对学校管理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讨,从一定的角度构建了学校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和框架结构,对学校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观念、规律、历史、过程、原理、原则、手段、体制、机制等进行了论述。同时,学校管理学作为学科成熟的标志性条件都相应具备:1.学科专业教师队伍和专业研究人员不断成长和成熟;2.以“学校管理”为主题的专业刊物,如《教学与管理》《中小学管理》等开始出现,很多教育理论刊物都开辟专栏跟踪报道学校管理研究的新进展;3.各级各类教育管理研究会相应成立,学会学术研究活动广泛开展。这些都进一步促进和推动了学校管理学教材内容的丰富和发展。客观地说,学校管理学的教材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但是,从理论研究、实际问题研究和对学习者的适应性来看,我国学校管理学的教材建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缺失。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高原现象”的出现,学校管理学教材内容在理论和实践的丰富上发展速度缓慢,甚至停顿,有分量的重头著作不多,理论研究显得苍白、贫乏,落后于实践的发展,教材内容不能有效地帮助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具体来说,存在下面一些缺陷。

首先,学校管理学研究的理论深度挖掘不够。表现在:1.关于教育管理学核心范畴的研究成果不多。范畴是基于人们对事物的理性认识而形成的最基本概念。对于学校管理学而言,它的核心范畴有哪些?需要进一步廓清。2.对学校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和历史发展缺少有力度的探索。3.有严密范畴逻辑的、有梯次的教材体系太少。[1]

其次,教材内容严重滞后于学校管理改革的步伐。目前,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化,学校领导体制、学校内部劳动人事制度、学校工资总额包干制、校内结构工资制,以及学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改革已经全面铺开,而这些是已有的学校管理学教材中没有提及或很少提及的问题。可以说,目前,学校管理的实践已经走到了理论研究的前面,现实对我们的教学和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第三,教材内容不能满足不断成长的学习者的要求。随着学校管理学知识的普及、推广,以及教育培训活动的广泛开展,学校管理的理论学习者和实践者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而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增大,又使他们获得了运用学校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的广阔的舞台。因此,他们对学校管理的教学和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理论品味上,他们希望学校管理学的教材和教学凝聚学校管理的理论精华,学起来有深度,回味起来有空间;在实际运用上,他们希望学校管理学回答新时期的新问题;在课堂教学模式上,他们要求脱离单纯的听者位置,进行参与式学习和身临其境的实战学习。然而,现实中,学校管理学的学习者常常容易遭遇下面两种情况。一是看看有道理,用用行不通。究其原因,虽然不排除如下几种情况:①道理或理论是对的,学习者没按理论去做;②道理或理论是对的,学习者没结合自己的实际去做;③道理或理论是对的,学习者没持之以恒地做下去;等等。但也有可能是因为教材的理论阐述脱离实际,或者理论阐述不彻底等原因造成的。二是想看的没有,不想看的一大堆。这种情况的出现主要原因是现行的学校管理学教材和教学,新型理论的阐述、新时期问题的解答少,静态的、单维的、封闭的管理思维模式的描述多。按照有的学者的话来说是四多四少现象造成的:吸收多,批判少;移植多,生长少;表层多,深层少;模仿多,创造少。因此,人们往往感到学了很难用,看了“不解渴”。

要突破学校管理学教材建设的这种尴尬处境,解决学校管理学教材体系的重构问题,分析已有的一些典型教材的体例,弄清楚已往我们对学校管理活动、规律和现象的描述,并进行评价,有助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与深化。

二、几本典型的学校管理学的教材体系

(一)萧宗六《学校管理学》的体系剖析

对国内教育管理界影响最深远的学校管理学教材是由萧宗六先生撰写、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学校管理学》。萧先生在中学工作了近30年,先后担任过教师兼教研组长、班主任和长时间的学校领导干部,后来又在大学教育系和教科所任“双肩挑”干部,“是从实践中滚过来的”,他认为:“像‘学校管理学’这样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科学,要体现中国特色,对学校管理实践起指导作用,必须从总结我国自己的管理经验入手,面对我国学校的实际,把经验条理化、系统化,上升为理论。”[2]因此,他采用了总结法和比较法来试写《学校管理学》;尽量反映新成果,体现时代精神。他不用经不起科学鉴定的“新名词”;注重实用,重视案例教学,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强调常规管理。他的《学校管理学》由基本理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以及学校各项具体工作的管理三部分组成。其中基本理论部分包括学校管理学概述,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思想与学校管理,学校管理体制,学校工作规律,学校管理的一般规律,学校管理原则,学校管理方法等章节;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部分论述校长的自我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具体工作的管理部分阐述教学工作管理,德育工作管理,体育卫生工作管理,美育工作管理,劳动技术教育工作管理,课外活动管理,总务工作管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协调,中小学的教育科学研究,学校评价。

(二)张济正《学校管理学导论》的体系剖析

张济正先生主编的《学校管理学导论》则企图探索普通中小学校管理的理论体系问题。他们“要求学校管理学不仅告诉人们怎样做,而且告诉人们为什么这样做。”因此,他主编的《学校管理学导论》不是“仅仅着力于或局限于叙述学校管理中的每一个具体事项”,而是“讲管理思想,论述管理理论,探讨管理工作规律”;不是“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上,或给人以简单的断语”,而是“引证中外古今的一些资料,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得出有说服力的结论”;不是“空泛的议论”,而是“联系学校教育实际和管理实际,问题从实际中来,结论能指导实际”。在阐述学校管理原理,构建学科的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下,他主编的《学校管理学导论》分八章进行论述,即:绪论,学校的工作目标,学校管理的主要原则,学校管理工作的内容,学校管理过程的基本环节,学校管理的工作方法,学校管理的组织制度和学校的领导管理人员。[3]

(三)张萍芳《学校管理与系统控制》的体系剖析

张萍芳教授认为:“运用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基本原理来建设学校管理学科,有助于该学科的科学化和完善化。”[4]因此,她在《学校管理与系统控制》一书中,结合教学实践与科学研究,以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及其他科学的基本观点来分析学校管理各要素(人、财、物、时间、信息)和管理过程(决策、指挥、控制、协调、反馈),揭示学校管理中的各对矛盾,从而探索学校管理的控制规律,论述学校管理理论。全书由管理与科学、原则与方法、结构与功能、选人与用人、决策与指挥、控制与协调、目标与反馈、质量与评价、时间与管理、校风与环境十章构成,实际上是通过展现、阐述和解决这十对矛盾来构建学校管理学的理论体系。

(四)江月孙、赵敏《学校管理学》体系剖析

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至今已4次印刷的江月孙、赵敏主编的《学校管理学》,以反映时代主题、体现自身特色为宗旨,以我国学校管理的实践为基础,借鉴国内外管理科学的先进理论方法,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摸索、总结和提升出来的适应于学校管理学课堂教学的一项科研成果。其内容反映了国内外学校管理理论研究的最新动态,系统阐述了学校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该教材在内容设计上分为五大块:1.基本原理篇,讨论学校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学校管理目标、原则和过程等基本理论问题;2.组织与人员篇,讨论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管理人员、教师管理和学生管理;3.方法与技术篇,讨论学校管理的基本方法和主要的管理技术;4.工作实务篇,对学校内部各项具体工作进行分析和研究,包括教学工作、教学研究工作、德育工作、体育卫生工作、美育工作、劳动技术教育工作、总务工作等各项具体实务的管理问题;5.专题研究篇,探讨学校文化与管理、学校公共关系与管理、学校教育评价与管理、学校管理创新等新兴的学校管理问题。[5]

(五)吴清山《学校行政》的体系剖析

我国台湾学者吴清山先生著《学校行政》的写作遵循下列三条原则:内容取材兼顾理论与实务;各章架构保持体例完整;文字运用力求简明通畅。全书共分十四章,前七章分别介绍学校行政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法学和管理学)、组织与运作、计划与决定、领导、沟通等部分,偏重于理论;后六章分别说明学校教务、训导、总务、辅导、人事和会计工作,着重于实务;最后一章叙述学校评监与学校效能,并以发展“有效能学校”作为从事学校行政工作追求的目标。[6]
五本教材各有特色,从不同侧面出发,以不同的重点为中心,探讨学校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形成了不同风格的学校管理学教材体系。萧宗六《学校管理学》以我国学校管理经验为基础,立足于自己长期积累的工作经验,但又不满足于经验的总结,不仅有针对性地解答了学校管理干部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与困惑,也进行了理论的提升,从而构建了以实际工作为研究对象,理论提升为支撑的学校管理学体系。张济正《学校管理学导论》试图在教材的逻辑体系、范畴的提炼以及论证的理论化程度上下功夫,因而在学校管理学教材的理论体系构建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张萍芳《学校管理与系统控制》力图把一般方法论学科的知识,具体地说是“三论”,即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的基本方法引入到学校管理学的学科建设中,因而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学校管理学体系。江月孙、赵敏《学校管理学》把临近和相似的问题集中起来论述,全书分为基本原理、组织与人员、方法与技术、工作实务和专题研究五篇,每篇集中解决一个问题;在问题的陈述方面,采取了通俗、流畅的叙述方法;并关注新时期的一些新问题,如,新的教育管理技术,学校管理创新问题等,这是其他教材中没有探讨过的。吴清山《学校行政》具有大陆教材所没有的两个特点:一是采用了较为标准的教材体例,每章正文之前,先列大纲,使读者对该章内容有一概括性的认识;其次介绍正文;正文之后,作一摘要,让读者对该章内容有全盘性和完整性的回顾;最后列出讨论问题,主要目的在于培养自学和批判思考能力。二是作者收集了我国台湾地区的一些重要学校行政法规置于附录,对读者,尤其是大陆的读者了解台湾的学校管理政策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上述教材在一定的时期和一定的范围内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但学校管理学的教材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的发展和应用性问题是一个永恒的主题,这是由学校管理对象的多样性,地区学校的差异性,教育改革的动态性,学校外部因素的复杂性,以及学校管理学教材编者、教者和读者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三、学校管理学教材体系重构的理论基础

教材体系的构建问题与学校管理学课程内容的选择问题密切相关,因此,我们有必要先回忆一下教育史上四种主要的课程理论的发展。[7]1.要素主义课程论,萌芽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其教育的目的是维持一个以稳定为主要特征的公正的社会。这种英才政治模式的合理性是以一种个体差异理论(individual differences)为支柱的。要素主义课程由几门经过精心选择的学科组成,这些学科有着内在逻辑和一贯性。它们按照逻辑顺序依次呈现,为学习者提供社会统治者所必需的智力技能和道德品性的训练。2.百科全书主义(Encyclopaedism)课程论,由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在18世纪末法国革命政府的教育计划中得以充分体现。百科全书主义课程论是以教育内容应该包括人类所有知识的假设为前提而建立起来的。3.综合技术主义(Polytechnicalism)课程论,由马克思最早论述,苏联教育家提出,是以生物学为基础的学习理论,是一种以广泛学科为基础的课程理论。这种理论确立的基本前提是:教育内容应与社会生产、生活紧密联系。4.实用主义(Pragmatism)课程理论。斯宾塞在《教育论》一书中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观点,认为:那些能够使青年人用以解决问题,并为他们将来长大之后在一个民主社会中解决所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准备的知识最有价值。杜威和其他的实用主义者接受了这种对问题的分类法,并将其作为一种完备的课程的基础。杜威认为,应该立足于问题来选择都市环境中学校教育的内容。这样,学校变成了社会。

在以往的学校管理学教材内容和教材体系的构建当中,四种课程理论都或多或少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如,受百科全书主义课程论的影响,有的学校管理学编著者试图阐述尽可能多的学校管理问题,从而使学校管理学教材有不断增厚的倾向。对学校管理学教材体系构建影响最为深重的是综合技术主义课程论,怎样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直是学校管理研究者力图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不断困扰着他们的一个问题。事实上,任何教师都难以将学校管理的每一条基本原理都在学校管理实践和活动中加以运用和证明。

但四种课程理论却给我们提供构建学校管理学教材体系的四种思维向度。要素主义课程论说明:繁杂的学校管理活动的发展有着内在逻辑和一贯性,可以由精心选择的具有典型意义的若干学校管理概念或要素组成;百科全书主义课程论告诉我们:学校管理学教材体系的构建要基于对学校管理活动的观察和对学校管理规律的反思,学校管理学教材虽然不能面面俱到地论述学校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但经过提炼的学校管理概念或要素要映射到学校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综合技术主义课程论则告诫我们:学校管理学是一门应用性的科学,学校管理理论与学校管理实际结合的探索与追求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实用主义课程论则明示我们:学校管理学教材内容的遴选,应以选取解决学校管理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做准备的知识为基本原则。综上所述,四种课程观指导和影响着我们对学校管理知识的选取。

四、学校管理学教材体系构建的基本设想

四种课程理论给我们提供的逻辑性和一贯性、全面性、应用性和实用性的思维向度,引导我们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哪些东西构成了学校管理学的基本思想脉络、知识体系和框架结构?二是哪些东西是可以通过学校管理学教材的陈述传递的?哪些东西则需要通过像临床医学般的解剖或操作才能获得?

第一个问题的省思可以用另外一种表述,即,哪些知识是构成学校管理学教材体系不可或缺的呢?回答这一问题的价值和目的,著名的科学史学家丹皮尔早有论述:“物理科学的根本概念都是我们的心灵所形成的一些抽象概念,目的在于给表面上一团混乱的现象带来秩序和简单性。因此,通过科学走向实在,就只能得到实在的几个不同方面,就只能得到用简单化了的线条绘成的图画,而不能得到实在自身。”[8]丹皮尔的论述具有一般的意义。学校管理活动是鲜活、生动、立体的,我们对学校管理活动的研究和描述,是我们的心灵对它从某一个侧面的感知、提升和抽象,这是为了使复杂的事务简单化、秩序化,使我们更容易理解、认识和把握学校管理活动。因此,我们对学校管理活动的描述和抽象必然是学校管理活动实在的若干个方面,而不是学校管理活动自身。那么,我们对学校管理活动的认识、描述和抽象怎样才算合理?怎样才能使所描述的整体构成学校管理活动的完备的框架?所抽象的线条构成学校管理活动的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方面?学校管理教材体系的安排是基于这些问题的回答。

对上述第二个问题的探讨和反思,说明了学校管理活动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知识,一类是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又称明晰知识,即能够言明的、系统化的正式和规范的知识。它可以通过正常的语言方式传播,也可以被明确表达和编码储存。另一类是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又称默会知识,即高度个人化的、很难规范化的、难以言传的知识。它是隐含着的经验类知识,存在于学校管理活动者的头脑之中或学校组织的结构和文化之中,难以用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准确表达,不易被他人获知,也不易被编码。学校管理学教材是我们对学校管理活动的知识体系描述和抽象的结果,是最能完整地反映学校管理学的知识体系的文本,因此,学校管理学教材必须凝炼学校管理活动中的显性知识,即选取最接近学校管理本质和核心范畴的内容;必须从思维方式和方法论指导上映射学校管理活动中隐含的经验类知识,即映射学校管理活动中的隐性知识。

尽管本文提出了上述学校管理学教材建设的共同要求,但由于地域、环境、条件、教学对象和编著者个人的学识和经历的差异,学校管理学教材必然是多版本的。笔者从事学校管理学的教学和研究多年,对学校管理学教材体系问题有一些自己的体会和理解,这里提出一个四板块的基本框架,供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第一篇,学校管理原理论。“原理”,原意是指本质、基础、根本。基本原理一般是指人对客观事物的实质联系即基本运动规律的科学反映和表述。学校管理原理是人们对学校管理活动及其基本规律的反映,是学校管理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概括。它阐明的是隐藏在学校各种直观的活动现象背后的看不见、摸不着的观念力量和学校表层管理活动背后的各种要求和准则,前者反映的是学校管理活动的核心和实质,后者揭示的是支配学校成员行为的准则、规范和习惯等,是导致各种学校管理现象的直接原因。学校管理原理论阐述学校管理活动的基本运行规律,包括学校管理目标、原则、过程、方法和技术的分析和研究。

第二篇,学校管理组织论。学校组织的本质是一种不断适应外在环境需求的有机体;学校组织的目的是要达成学校的目标;学校组织的运作是通过学校成员的权责分配、需求与层级的结构彼此产生交互作用而进行的。因此,学校管理组织论阐述学校组织内的权力、结构、逻辑和价值问题。具体来说,分为学校组织设计与建设,学校领导体制与管理机制,学校组织文化与建设等问题进行分述。其中,学校管理机制将对近年来出现的以自主办学为核心的经营机制,以岗位责任制为核心的责任机制,以校务公开制为核心的监督制约机制等进行探讨。

第三篇,学校管理人论。人是学校管理活动中最具有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因素,人和人们的积极性是学校管理的核心和动力,所以,要做好学校管理工作,首先必须紧紧抓住人这个核心因素,调动人的积极性。那么,学校管理活动涉及哪些人员呢?主要有三类: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教师、学生。因此,学校管理人论力图从组织的人性维度,对上述三类人员进行剖析。对学校领导和管理人员的研究侧重在角色定位、行为和专业发展,以及学校领导班子的合理组建上;对教师的研究侧重在教师的任用制度、激励制度和专业发展的研究上。对学生的研究侧重在学生的身心特点,学生管理的任务、内容和方法,以及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方面。

第四篇,学校管理工作论。学校管理工作论是对学校内部各项具体工作进行分析和研究,包括教学工作的管理,教学研究工作的管理,德育工作管理,体育卫生工作管理,美育工作管理,劳动技术教育管理,总务工作和后勤社会化的改革与管理,学校文化与管理,学校公共关系与管理,学校教育评价与管理等。

上述四篇相互独立,自成一体,却又相互联系和依存。学校管理原理论起着统摄全书,映射全局的指导作用;学校管理组织论、人论和工作论则分别讨论了承载学校管理活动的实体:学校组织,学校管理活动中的人,以及学校各项工作的管理问题,通过组织、人、工作三条主线,将学校管理活动较为完整地勾勒出来。

这种四板块教材结构存在的问题是:上述四篇所阐述的均是能够言明的正规化和系统化的知识,即显性知识。怎样通过学校管理学教材传递给读者更多的隐性知识?或者怎样通过学校管理学的教材学习,使读者将显性知识自觉内化为个体的隐性知识?在知识管理理论中有一个重要观点,即隐性知识比显性知识更有价值、更完善。形象地说,显性知识是“冰山的尖端”,隐性知识则是隐藏在冰山底部的大部分。隐性知识是智力资本,是给大树提供营养的树根,它持久地、本质地产生成果。显性知识不过是树的果实。学校管理学教材既要传授易于分享的显性外部知识,帮助读者内化显性知识,又要传递内在的、创造性的隐性知识,实现隐性知识的提升,帮助读者感悟隐性知识。要做到这一点,案例的编写是关键。

要编写出高质量的学校管理案例,避免学校管理案例的空壳化,一方面,取决于创作者对学校管理问题的认识、分析和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取决于对学校管理隐性知识的挖掘程度。为此,写作学校管理案例时,首先要寻找合适的学校管理场景。其次,为了逼真地再现这一场景,作者要对这一场景中的不同对象进行多次访谈,在每次访谈中,除了收集资料,特别是细节性的情境与资料外,还要对各个当事人做深入的了解。第三,为了把握当事人的叙述,写作者要设计连续的多个问题,迫使当事人反思事实,思考行为中的深层次因素。第四,为了使案例的编写逼真,并便于还原,要充分再现学校管理决策者的抉择情境,描述角色所面临的多方面的影响因素。第五,为了不误导思维的方向,案例题目、内容均应以中性化为原则,不带暗示色彩。第六,案例编写不存在所谓标准规范与逻辑程序,不要误认为隐性知识显性化便是要使所有的信息系统化、条理化。为了培养读者的资料分析能力,有些案例可以用信息罗列的方式来撰写;部分案例中的对话,也并不需要去伪存真,而是把分辨真伪虚实的任务留给读者去完成。第七,多种方法和技术,如反思与探询、深度会谈等的综合运用是必要的。总之,学校管理案例的编写过程是一个对学校管理事件解构和重新结构化的过程,其结果是形成了作为显性知识的书面案例材料和作为隐性知识的个人感性认识等。一个好的学校管理案例是沟通学校管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一座桥梁。

 

参考文献:

[1]张新平,蒋和勇.教育管理学的困境与方法转型[A].教育管理学的新方向──全国教育管理学科学术委员会暨全国教育管理协作研究会年会论文[C].南京,2003.12.164—170.

[2]萧宗六.学校管理学(增订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1—12.

[3]张济正.学校管理学导论(修订本)[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1—2.

[4]张萍芳.学校管理与系统控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1.

[5]江月孙,赵敏.学校管理学[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2.

[6]吴清山.学校行政[M].台北:心理出版社有限公司,1997.Ⅲ.

[7]〔英〕霍尔姆斯(Holmes B.),麦克莱恩(Mclean M.)比较课程论[M].张文军,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9—20.

[8]〔英〕W·C·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2.

本文来源:http://www.chuban323.com/renwen/15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