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人文 > 健康 > 正文

浅谈我国家庭式个性化教育的困惑与对策新思路

【www.chuban323.com--健康】

    2010年7月我国正式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它是我国未来教育的指南。《纲要》提出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即“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同时,要求广大教师更新观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实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的个性化教育,让教育焕发生命的价值。
  近几年,我国各地一些家长选择了让孩子“在家上学”,家庭式个性化教育离我们越来越近。不断探索个性化教育有效模式,形成我国个性化教育理论体系,为深化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供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1.个性化教育与家庭式个性化教育的涵义
  关于个性化教育,许多国家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虽然表述上存在不一致,基本上也还是大同小异。我国的教育心理学专家把个性化教育定义为:个性化教育的实质是以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为重要依据,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以个性充分发展,人格健全为目标的教育。
  我们更为赞成美国著名学者卡罗尔的观点,他把个性化教育定义为:是在学习者个性特征与学习环境之间努力达到的一种平衡。也就是说,它是学习者个性特征与所学知识、概念、行为方式、学习环境、激励系统及习得性技能之间的一种合理匹配,而且是一种连续的过程。
  这些观点都是针对学校教育制度或单一化教育体制中采用千篇一律的大规模制造的、无视学生个性的教育提出来的,主要是针对目前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中存在的一个教师同时面对几十个学生,统一的开展教学,很难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的缺陷提出来的。
  所谓家庭式个性化教育,是指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以及情感、智力、生理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不上学校(幼儿园),而在家庭中进行的教育。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在家上学”。 反思我们的学校教育,过于追求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脱离孩子生活的教育,把快乐的生命囚禁在书本之中;变味的作业,成为生命难以承受之重;分数下的歧视,给孩子设置无形的藩篱。
  基于对学校教育现状的种种不满,也出于对个性化教育的追求,许多家长选择了让孩子离开学校,改为“在家上学”。
  “在家上学” 这种教育模式在欧美国家长盛不衰,许多的名牌大学毕业生,他们只有大学毕业文凭而没有中学、小学毕业证书。在家上学的孩子由于能够得到良好的个性化教育,各方面的发展会比在学校里学习的孩子表现的更加优秀,在读大学时,他们的成绩普遍比一直在学校里学习的学生成绩优秀,使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更具有适应性和竞争力。
  当然,学生在家上学,不是说一直就不去学校上学了,到了一定的时候还是得回到学校里学习(如,上大学)。
  2.当前家庭式个性化教育面临的困惑
  作为一种存在于学校教育之外的个性化教育的模式,“在家上学”并非人们所想象的那么简单,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在艰难地前行,存在不少问题,也带来了公众不少的困惑。
  2.1 与学校教育在教学理念上的困惑。
  学校教育方面,教材是统一征订的,大家以基本的内容、统一的进度,划一的要求有序展开教育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中更多的是考虑全体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尽管不能完全照顾每位学生而因材施教。
  而在家上学不同,每位家长当他们准备让孩子在家上学时,会面临国内外五花八门的教育理念和教材,难以确信自己的理念和选择的教材是否能够真正地适合孩子。比如,有的孩子,一年就学完了在学校里要六年时间才完成的课程,是教材水平太低,或是家长给的压力过大,值得思考。
  2.2 缺少合作与竞争的学习氛围。
  美国学者Chagan等人研究表明,不同的个性影响认知方式,对学习情境的选择不同,在知觉与思维方面,沉思型的学生倾向于深思熟虑,不急于回答问题,他们乐意在合作的氛围学习;冲动型的学生则较少全面思考问题,凭直觉形成自己的看法,他们更乐意在竞争的气氛中学习。
  在学校,是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形式进行教学与活动的,年龄相近、水平不同的学生在一起共同学习,可以互相分享学习成功的快乐,也可以互相帮助,分担学习失败的苦恼。而在家庭教育里,一个人的学习情境,缺少了这样的学习氛围,也缺少了与同伴的交流与分享。
  2.3 家长教育能力的胜任程度。
  一般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的家长们,普遍都受过较高水平的教育,自己是教师或自己有一技之长,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他们也确信自己完全能够胜任帮助孩子完成小学或初中的学业。但是,由于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教材也在不断的调整,而家长们自身完成高等教育已有了一定的年限,加之有的不是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使得一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感到力不从心,不得不为孩子聘请家庭教师或送到私塾。事实上,在家上学,家长所需的专业知识也让许多家庭望而却步。
  2.4 对孩子个性发展的影响。
  学生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而人际交往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动力。只有把他们融入一定的社会情境中,他们的个性才会朝着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发展,有一个正常的心理去适应社会生活,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
  而在家上学的孩子,由于脱离了学校,没有同伴,没有交际,加上个性的不同,社会适应性很难得到较好的发展。有些孩子当遭遇突发性应激事件时,可能会手足无措,产生习得性无助。
  2.5 高额教育经费的困境。
  在家上学,孩子的资料费、家教费、以及其他与教育培养相关的投资,需要高额的经费支撑,不亚于孩子上贵族学校的经费,没有强大的经济基础保障,在家上学也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少选择孩子在家上学的家庭,一般模式就是夫妻俩一个在外努力工作,赚钱维持家庭生计及教育支出;另一位辞职在家,做孩子的专职培养教师,这样家庭势必就少了一部分经济来源。可以说,一些家长为了孩子的未来,是在牺牲着自己的事业、专业和人生价值观。这样的教育,高额的支出,一般的工薪家庭是难以为继的。
3.促进家庭式个性化教育良性发展的思考
  3.1 加强与学校教育沟通与衔接。
  在家上学,不能更高的估计家长的教育能力,也不能过多强调家庭的力量。随着学习年级的增高,多门学科的同时并进,家长们知识的局限性日显突出。在我国早年,不乏让孩子在家上学者,而当家庭教育感到力不从心时,再想让孩子回到学校学习,由于非主流教育与学校主流教育差距太远而困难重重。
  因此,家庭教育应当加强与学校教育的沟通,做好学习进度评估,在能力发展和学业进度上与学校互为参照,一旦感觉到家庭教育不能胜任的时候,应当及时把孩子送回学校,继续与其他同学接受相应的学校教育。
  3.2 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
  在家上学,家长应当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遵循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不要揠苗助长,让教育回归人性化的轨道。事实上,不少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会走入心理误区,:一是盲目攀比,别的家里让孩子学习的自己也不甘落后;二是认为孩子学得越多越好,不仅在课程知识学习上,还要附加学习一些技能,(比如:吹拉弹唱及琴棋书画)。我国南方某市曾经发生这样的悲剧,家长要求孩子六年间参加三十多个兴趣班的学习,导致孩子小学未毕业,已是满头白发,严重影响孩子的自尊与自信。家庭为此付出的经济与精力的代价也是巨大的。
  3.3 创新家庭教育模式。
  目前,选择在家上学的方式也越来越有多元化了,为家庭式个性化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支持。在网络的信息交流中,提出了在家上学可以选择的多种模式,对选择在家上学的家庭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主要有:有家长一对一辅导的;有利用网络资源自学的;有家庭互助式的;几个家庭定期给孩子交流机会的;家长委员会制的(集体决定教师聘任和教材选用);还可能会应运而生现代私塾。各种模式的取长补短,不断整合优化,使在家上学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辅助模式,并得以良好的发展。
  3.4 建立相应的制度。
  为了保证青少年受到规范的教育,国家相关部门应当出台相应的制度,使得在家上学的教育规范化、有序化,不具备条件的家庭,不能随便选择在家上学。比如,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资质,设立相应的资格证书及认证制度;规定在家上学的学习年限;学习内容与学校教育的教学内容接轨等等。
  同时,建立制度性保障机制,正确处理在家上学与现行教育的冲突,使二者有机地融合,促进家庭式个性化教育良性运行,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
  综上所述,“在家上学”的利弊是显然的,但它的施行,最大意义在于教育观念的更新,它对家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家长们也提出了更高的期望,重要的是为探索个性化教育的新路子,作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为深化基础教育的改革带来更多的启迪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大均. 教育心理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4.
  [2] 刘德华. 让教育焕发生命的价值 [M].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9.
  [3] 李建丽.幼儿个性化教育的实践探索[M]. 北京师范大出版社,2011.4.
  [4] 曹晓峰. 个性化教育原理与方法[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个性化健康教育包括 个性化健康教育记录表

本文来源:http://www.chuban323.com/renwen/17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