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人文 > 旅游 > 正文

乡村景观保护和规划——以农家乐为例

【www.chuban323.com--旅游】

乡村景观保护和规划——以农家乐为例
 

第1章:绪论

1.1、研究背景

    广阔的乡村既有大量的人文景观,又有农田、果园和自然风光。其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经济形态、供需关系、物质能量交换水平、生活标准、社会心理等众多因素均表现出十分迅速和不稳定的特征,是现代生态学中生态脆弱带的最典型例证。近十几年来,伴随着经济建设速度的加快,我国正步入加速城市化的时期,在城市化社会、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迅速、重大变化的同时,乡村景观遭受了巨大的冲击。许多乡村发展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管理,导致大量优质耕地被侵占的同时,已被农转非的土地却利用效率低下;乡村居民点布局分散、无序,环境污染、水土资源破坏严重,不仅直接影响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还有损于乡村的景观风貌和区域生态质量。与此同时,农业景观中生物栖息地多样性降低和自然景观高度破碎化,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方式的变化使得乡村景观的美学和生态效益遭受严重损害。因此,合理规划乡村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维护乡村生态安全,已成为乡村持续发展研究的紧迫任务。

1.2、研究意义和内容

1.2.1研究意义

论文的研究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探寻我国乡村的景观资源如何合理的利用和规划,并进行合理的开发与保护,主要以乡村农家乐为例进行分析。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能够满足原住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同时实现乡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2.2研究内容

论文主要从以下五个部分来研究“乡村景观资源的保护与规划”。

第一部分,通过对乡村景观的相关研究,结合自己对乡村景观的调查,阐述了本论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研究内容。

第二部分,主要是概述乡村景观的相关概念,对乡村景观、农家乐、农家乐乡村景观的特点等进行了详细的介绍。

第三部分,是论文的重点部分。归纳总结出农家乐乡村景观规划中出现的问题。

第四部分,叙述了农家乐乡村生态景观的规划内容、规划思路等。

第五部分,针对农家乐乡村景观规划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农家乐乡村生态景观的保护和规划措施。

第2章:乡村景观的相关概念

2.1乡村景观

   16世纪末,“景观”一词主要被用做绘画艺术的一个专门术语,泛指陆地上的自然景色。17世纪以后它开始被园林设计师们所采用,成为描述自然、人文以及它们共同构成的整体景象的一个总称。到19世纪初,近代地理学创始人洪堡德把景观引入了地理学,并从此形成了作为“自然地理综合体”的景观涵义。以后景观的概念又被德国的地植物学家C.Troll引入生态学并形成景观生态学。Troll认为“景观代表生态系统之上的一种尺度单元,并表示一个区域整体”。美国学者R.Forman进一步将景观定义为:由相互作用的镶嵌体(生态系统)构成,并以类似形式重复出现,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总之,景观的最初含义主要关注景观的视觉特性和文化价值;地理学和景观生态学将其进一步拓展,以“地域综合体”的理解作为共同的概念基础,但地理学主要关注景观的要素特征和景观形成过程,而景观生态学则视景观为地方尺度上具有空间可量测性的异质性空间单元,同时也接受地理学中景观的类型涵义(如城镇景观、农业景观等)[1~6]。

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说,乡村景观是具有特定景观行为、形态和内涵的景观类型,是聚落形态由分散的农舍到能够生产和生活服务功能的集镇所代表的地区,是土地利用粗放、人口密度较小、具有明显田园特征的地区。王云才从四个方面界定:(1)城市景观以外的空间;(2)包括乡村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3)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体,以自然环境为主;(4)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乡村特有的田园文化和田园生活(王云才,2003)。

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来说,谢花林等认为,乡村景观是乡村地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的嵌块体;既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又受人类经营活动和经营策略的影响;嵌块体的大小、形状和配置具有较大异质性,并兼具经济、社会、生态和美学价值(谢花林等,2003)。

从环境资源学的角度,刘滨谊提出乡村景观是可以开发利用的综合资源,是具有效用、功能、美学、娱乐和生态五大价值属性的景观综合体(刘滨谊和王云才,2002)。

从乡村旅游学的角度,冯淑华认为乡村景观是一个完整的空间结构体系,包括乡村聚落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它们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又相互区别,表现出不同的旅游价值(冯淑华,2005)。

综合起来,对景观的理解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共识:景观是由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镶嵌构成,具有异质性;景观是生态系统之上、区域尺度以下的组织层次;景观是地貌、土壤、植被、土地利用和人类建(构)筑物的综合体;是综合人类活动和土地的区域整体生态系统;景观既是所有生物的栖息地,更是人类的生存环境,同时也是一种风景,具有经济、生态和文化的多重价值。

不同研究领域和学科的学者对乡村景观概念的理解各有不同,因此,论文中所指的乡村景观是指乡村地域范围内不同土地单元镶嵌而成的嵌块体,包括农田、果园及人工林地、农场、牧场、水域和村庄等生态系统,以农业特征为主,是人类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然生态结构与人为特征的综合体。它既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又受人类经营活动和经营策略的影响,嵌块体的大小、形状和配置上具有较大的异质性;兼具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7~10]。

2.2农家乐

    “农家乐”就是以农村地区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民所拥有的土地、庭院、经济作物和地方资源为依托,以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的一种社会经济活动,是农业经济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较为普遍的一种概念。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可以预见旅游业的纯粹观光功能将趋于弱化,度假、休闲、体验的功能将逐步呈现。中国人口众多,名山大川的度假容量有限,而具有地方环境特色和历史文脉的一些农村地区将以“农家乐”等形式出现,“农家乐”的休闲度假功能越发凸现。

2.3农家乐乡村景观的特点

乡村是独特的景观空间,乡村景观特征主要有:

(1)从乡村景观属性来看,乡村景观是介于自然景观和城镇景观之间的具有独特人地作用方式、依存关系和生产,生活行为特征的景观类型.与城镇景观具有完全不同的特征。        

(2)乡村景观生态格局中乡村聚落,农田植物、乡村行为构成乡村景观的主体.农田植物特有的空间存在方式和具有的粮食生产价值是区别于其他景观类型中植物景观的独特性。  

(3)从景观格局来看.乡村景观多形成聚落,以农田、果园,林地、湖泊等为主体的斑块群体,道路,河流、溪流、谷地.高压走廊、农田电网,防护林带等构成的廊道体系,但以河流、高压走廊,防护林带最为典型.而基质则因空间尺度的不同而不同.基质可以是成片韵农田.农田内部的分化构成不同的农田斑块.在基质与斑块的关系上,农田斑块通常都具有明确的界限.这是区别农田斑块与自然斑块的重要特征。

(4)景观格局的总体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从乡村聚落空间镶嵌格局来看.不同大小的村落分散分布在乡村景观空间中.呈现出以村落为中心具有一定农田围合腹地的镶嵌特征。与此同时,在村落内部则呈现出建筑物“小集中”的特征。

(5)从景观生态过程来看.乡村景观生态过程包括自然过程和人工过程两种类型.乡村景观斑块多是在自然斑块上通过人工过程分割形成的人工斑块.但人工斑块与自然斑块更多地形成交叉镶嵌格局;同时人工斑缺的形成与自然格局和自然过程高度结合,形成有机的整体.

第3章:农家乐乡村景观规划中出现的问题

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有:(l)区域竞争激烈。景区旅游资源开发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形成体系,资源急需整合升级,提高品位,建成与周边知名风景区互补的生态旅游风景区。(2)开发不平衡,自然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较好,但是以景区内及周边地区的民间传说、特色乡情等人文旅游资源并没有形成相对集中的旅游景点(片)。(3)旅游资源可达性较差,基础设施“欠债”较多,道路交通还有待进一步改善。(4)生态保护建设任重而道远。具体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用地类型混乱—景观破碎化

近年来,由于城市的盲目扩展,大量的人工景观要素(如道路、商业住宅区)出现在城乡交错带内,农村居民点与工矿用地各自分散经营,导致交错带内自然、半自然景观较为破碎,其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同时农业产业布局的不合理性也是造成景观破碎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3.2规划的盲目—城市农村用地混杂

由于长期缺乏规划与管理,城乡交接带建设处于自发、无序的状态。城乡交接带集中地表现出城市、乡镇合农村混杂的局面。农村与城市用地交错、功能混合,城市道路与农村道路相接,农村人口、城市人口合外来人口混居,农业与二、三产业共存。

3.3自然环境的破坏—生态效应低下

由于乡村景观常常是城乡规划的盲区,整体上看各种人工景观的散乱无序的镶嵌在自然环境中破坏了自然景观的整体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具体的来说,城市扩张和城市开发进程加快,对天然景观的破坏,例如湿地的退化景观破碎度加大,造成的景观混乱,失去生态效益和美学价值,同时导致对当地的居住质量明显下降;农田斑块的破碎化和减少趋势。再加上我国的国情不同,乡村景观中自然斑块所剩无几,人地矛盾突出。乡村景观规划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既能保证人口承载力又要保护生态环境。生态保护必须结合经济发展来进行,如土壤培肥措施、防护林营造和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等。

3.4缺乏乡村特色

目前仅景观规划设计在形象问题上,从南到北,照搬模仿,少有个性鲜明、耐人回味、意境高原、意味深长的作品、不少设计仍然僵化地局限于西方传统园林的模范、照搬,而对于乡村景观的规划盲区就更谈不上地域特征和较好的景观形象了。乡村景观地带总体地域景观特征不明显,各景观单元变化快,甚至完全转换成其他景观类型;由于城市扩张和城市开发进程的影响,原始的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也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例如建设用地的侵占导致湿地的退化:景观破碎度加大,失去了原有的生态效益和美学价值,同时也导致当地的居住质量的下降;农田斑块的破碎化和减少趋势,失去了原有良好的乡村景观特色;地域景观的特征逐渐被城市的景观特征所吞没,特别是住宅布局混乱,建筑风格不协调,地域性建筑被现代式建筑、各种西式别墅吞没:各类设施建设脱离自然景观的盲目建设,侵占和破坏了原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及具有历史价值的地域景观。

第4章:农家乐乡村生态景观的规划

4.1农家乐乡村农家乐乡村旅游者与旅游形式的分析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旅游是由多个层次的需要而产生的。如躲避现实、解除紧张、减轻压力、恢复疲劳的需要,为了好奇和奇遇的需要,为了友好交往,为提高声望,获得尊重及展示才华等方面的需要。不管人们外出旅游究竟抱有何种动机,为了满足何种需要,有一点可以肯定,即旅游所满足的需求是一种心理需求,旅游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活动。因此,无论是逃避、休息放松、探新求异、自我发现,还是名望、挑战与冒险等需要,都是旅游者社会心理的一种表现形式。农家乐乡村旅游者选择农家乐乡村旅游方式的社会心理有其产生的深刻社会背景:一方面,人类与自然有着天然的亲和感。在城市化不断发展的今大,“城市病”也在不断蔓延,随着城市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人类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本能渴望越来越强烈。对那些被城市综合症缠绕的都市人来说,回归自然,返朴归真,到静谧、优美、开阔的环境中放松身心,己成为一种既难得又必要的享受。同时,作为具有自然特性的人,渴望走向人自然,亲近大自然,到大自然中去寻找自我,呼吸新鲜空气,以求得身心健康也是大性使然。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尤其是文化知识水平的提高,环境意识不断增强,对旅游的感知、期望、态度和价值取向也在发生相应变化,旅游者越来越重视旅游环境质量。人们开始追求一种回归自然、自我参与式的旅游活动,希望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尽一份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责任心,渴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体验“大人合一”的高雅享受。由此可见,农家乐乡村旅游者的旅游心理与旅游需求的土要特征有二:一是表现出追求逃避紧张现实、亲近自然与探新求异的“消费”心理满足,二是体现为追求尊重大自然、尊重当地居民、注重环境保护等的“奉献”心理特征。农家乐乡村旅游正是满足现代人享受这些新需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以欣赏和探究自然景观、野生动植物以及文化特征为目的且有助于自然保护的绿色旅游。

4.2农家乐乡村农家乐乡村旅游景观规划与设计思路

4.2.1规划设计思路

    规划突出农家乐乡村生态保护性开发特色: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对景区优美的山水环境空间形态尽可能地加以保护,适度开发,力求与自然生态环境紧密结合。本文对乡村旅游景观生态整体性的保证和空间异质性结构图式的设计两大基本思路,先进行整体规划设计,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景区规划设计,再在分区规划设计上进行旅游活动密集区与分散区的重点规划设计。这三层规划设计都基于景观的斑一廊一基结构进行,并把功能规划与结构规划结合到这三个规划设计层中去。同时,各个层次都突出其大致的主题与形象构想。

4.2.2规划设计目标

农家乐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是围绕着人与景观共生发展的原理展开的,人类各种对自然改造的活动不能违背景观生态特点,二者互利共生、和谐统一是景观规划设计的最终目标。因此,优化整合乡村群落的自然生态环境、农业生产活动和生活聚居建筑三大系统,协调各系统之间的关系是景观规划设计的基本目标。通过乡村景观规划,使景观结构、景观格局与各种生态过程以及人类生活、生产活动互利共生,协调发展。

总之,乡村景观规划就是要解决如何合理地安排乡村土地及土地上的物质和空间来为人们创造高效、安全、健康、舒适、优美的环境的科学和艺术,为社会创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整体乡村生态系统。乡村景观规划离不开环境与生态,环境重点考虑土壤、大气、建筑物、氛围等问题;生态则加进了有生命的东西,如植物、动物等,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13]。

4.2.3规划设计的原则

    (l)整体性原则——景观是由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因而景观生态系统最本质的属性是其整体性。生态区内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资源的多样性及利用的多宜性,开发利用的多目标、多层次性,客观上要求从披体出发。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应从全局、综合、系统的观点出发,把构成景观整体的所有元素都作为设计变量和目标,并从“整体”上来思考与管理。同时,将人类需求同景观的自然特性与过程相联系起来,关注较宏观尺度上的资源配置,强调宏观的综合整体效益,谋求经济、社会、环境三效益协调统一与同步发展,使景观系统结构和功能达到整体优化状态。

 (2)异质与多样性原则

异质性的内涵是景观组分和要素在景观中总是不均匀分布的,一个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性质和地位土要取决于它的时空异质性。时空异质性的交互作用是导致景观生态系统演化、发展与动态变化的根本原因。景观空间异质性的发展、维持和管理是景观规划与设计需要考虑的对象。多样性是在一个给定系统中环境资源的变异性和复杂性程度。多样性的存在对确保景观的稳定,缓冲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干扰,提高观赏性方面起极其重要的作用。多种生态系统的共存并与异质性的立地条件相适应,既能保证旅游区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又能保障景观功能的正常发挥,还能使景观的美学效果达到极高的水平。因此,多样性既是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准则又是景观管理的结果,旅游地的规划的重点是景观的多样性的维持、旅游空间多样化的创造,以满足都市人摆脱单调城市景观,“返朴归真”,贴近自然的渴求。

(3)生态美优先原则

生态美包括自然关、生态关系和谐美和艺术与环境融合美,它与强调人为的规则、对称、形式、线条等传统美学成鲜明对照,是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最高美学准则。旅游者游赏风景士要目的在于求美。而美除来自人和风景外,最重要的还是源于自然界,表现为多种自然美感,如雄伟美、险峻美、奇特美、幽深美、秀丽美、格局美、珍稀美、声响美等.从审美体系总览,它可归结为两个方面:一是顺适,即给游人以和谐、统一、融合、舒爽的美感:二是奇突,不平淡,即具有“超群脱俗”、“新奇夺日”的诱发力。这些美感无不产生于生态系统和生态环境。

因此,农家乐乡村旅游地的规划与设计必须美化环境,增强对游人吸引力的功能。生态美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生命力、和谐、健康。生命力特性要求我们规划设计的旅游地景观应具有良好的生态循环再生能力:和谐性要求旅游地人工与自然互惠共生,相得益彰,浑然一体;健康性要求在争取人工与自然和谐的前提下,创造出无污染、无危害,使人生理、心理得到满足的健康旅游环境。总之,一个区域的自然环境是本地特色的最基本体现。任何一项旅游规划都应遵循最小变动的原则,做符合原自然本质的设计即设计尊重自然。

 

 

4.2.4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乡村景观规划是一项综合性的研究工作,其综合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乡村景观规划基于对景观的形成、类型的差异、时空变化规律的理解,对它们的分析、评价不是某一学科能解决的,也不是某一专业人员能完全理解景观生态系统内的复杂关系并做出明智规划决策的,乡村景观规划需要多学科的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包括土地利用、生态学、地理学、景观建筑学、农学、土壤学等等。其次,乡村景观规划是对景观进行有目的的干预,其规划的依据是乡村景观的内在结构、生态过程、社会经济条件以及人类的价值需求,这就要求在全面分析和综合评价景观自然要素的基础上,同时考虑社会经济的发展战略、人口问题,还要进行规划实施后的环境影响评价。

在乡村景观规划的过程中,强调充分分析规划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景观生态过程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注重发挥当地景观资源与社会经济的潜力与优势,以及与相邻区域景观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条件的协调,提高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决定了乡村景观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方法论体系,其内容包括景观调查、景观生态分析、景观综合评价、土地利用规划、景观生态设计等的各个方面(如图1)。具体地说,它可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方面[14~17]:

(1)景观生态系统要素分析这是对景观生态系统组成要素特征及其作用的研究,包括气候、土壤、地质地貌、植被、水文及人类建(构)筑物等。

乡村景观规划中,强调人是景观的组成部分并注重人类活动与景观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因为现在的景观格局与环境问题与过去的人类活动相关,是人类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结果;通过探讨人类活动与景观的历史关系,可给规划者提供一条线索——景观演替方向。公众教育和参与是景观生态规划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社会调查,可以了解规划区各阶层对规划发展的需求,以及所关心的问题的焦点,从而在规划中体现公众的愿望,使规划更具有实效性和与公众之间的互动性。

(2)景观生态分类根据景观的功能特征(生产、生态环境、文化)及其空间形态的异质性进行景观单元分类,是研究景观结构和空间布局的基础。

(3)景观空间结构与布局研究主要景观单元的空间形态以及群体景观单元的空间组合形式研究,是评价乡村景观结构与功能之间协调合理性的基础。

(4)景观生态过程研究这种研究是景观生态评价和规划的基础。

(5)景观综合评价主要是评价乡村间结构布局与各种生态过程的协调性程度,并反映在景观的各种功能的实现程度之上。

(6)景观布局规划与生态设计包括乡村景观中的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规划(农、林、牧、水、交通、居民点、自然保护区等)、生态过程的设计,环境风貌的设计,以及各种乡村景观类型的规划设计,如农业景观、林地景观、草地

景观、自然保护区景观、乡村群落景观等。

(7)乡村景观管理主要是用技术手段(如GIS、RS)对乡村景观进行动态监测与管理,对规划结果进行评价和调整等。

图1-1:乡村景观规划的一般程序和内容

第5章:农家乐乡村生态景观的保护和规划措施

5.1加快农家乐乡村景观规划的理论研究

    农家乐乡村景观规划的兴起与发展推动国内乡村景观规划学科的产生,许多专家学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从事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中国乡村景观组成的复杂性为乡村景观规划的理论研究带来很大难度。结合中国乡村景观的发展现状和特点,给不同类型的乡村景观以准确的定位,探索中国农家乐乡村景观规划的理论与方法,为乡村景观的规划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有助于农家乐乡村景观的健康有序地发展。

 

 

5.2吸取国外乡村景观规划的经验

    我们应该尽量寻找发达国家发展过程中成功的经验,避免他们走过的弯路。法国曾经一度农业贡献率急剧下降,乡镇似乎失去一切活力。而到20世纪70年代,法国城乡之间的生活条件就达到相同的水平,乡村不但拥有城市生活的一切舒适,还有城市所没有的美好环境。新型乡村空间不但有传统的农业生产功能,而且具有居住、娱乐、工业和自然保护区等多种功能。人们在乡村社会找到在城市社会所难以找到的个性化、归属感的空间。

  英国的《21世纪地方发展纲要》从4个方面考虑可持续发展的村镇规划设计:(1)采取生态学的方式去考察社区,重新研究社区与其背景的关系。(2)应尽可能强化地方社区独立和综合的功能。(3)采用人的尺度、土地与空间的混合使用、人群的混合居住、维护地方的社会资本等基本准则。(4)调动各方面积极参与社区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使每个人都能负起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系统干扰的责任。目前,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是中国在乡村景观规划方面研究的捷径。当然,国外的成功经验与中国乡村景观的发展现状和特点相结合必不可少。

5.3制定相关农家乐乡村景观的法规和政策,同时注重宣传

    目前,中国实行村镇规划的一套规范和技术标准体系,涉及乡村景观层面的内容非常有限。农家乐乡村景观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规划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实属正常现象,应进一步制定有关乡村景观规划的法规和政策,作为规划实践中执行的标准。而乡村居民大多缺乏正确的景观观念,更不清楚乡村景观规划的相关政策法规。应加强对乡村居民景观价值的宣传和教育,使他们认识到乡村景观规划建设不仅仅是改善生活环境和保护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社会、经济、生态和美学价值与他们自身息息相关。

5.4农家乐乡村景观规划要突出农家乐的特色

    按照规划先行的原则,统筹城乡发展。规划要尊重自然,尊重历史传统,根据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要求进行编制。规划的内容要体现因地制宜的原则,延续原有乡村特色,保护整体景观;体现景观生态、景观资源化和景观美学原则,突出重点,明确时序、适当超前。

  不同地域都有其特殊的自然景观和地方文化,形成不同特色的乡村景观。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为乡土文化注入新的内涵,没有发展就没有现代文化的产生和传统文化的延续,乡村的更新与发展正好保证乡土文化的延续,同时为新的文化得以注入提供前提。在文化整合的同时,借助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强调和突出当地景观的特殊性,体现当地的文化内涵,提升乡村景观的吸引力。这不仅可以使乡村重新充满生机和活力,而且对于挖掘乡村景观的经济价值,促进乡村经济结构的转型,发展乡村多种经济是非常有益的。

5.5注意掌握农家乐乡村景观规划的步调

根据多学科的综合观点,从空间分布和时间演进的角度上,乡村景观是一种格局,是历史过程中不同文化时期人类对于自然环境干扰的记录,一方面反映着现阶段人类对环境的干扰,另一方面其年代久远,也是人类景观中最具历史价值的遗产。从地域范围来看,乡村景观泛指城市景观以外的具有人类聚居及其相关行为的景观空间;从构成要素看,乡村景观是乡村聚落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和自然环境景观构成的景观环境综合体;从特征看,乡村景观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体,具有深远性和宽广性。乡村景观包括农业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特有的田园文化特征和田园生活方式。因此,乡村景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分层次、分类型、分阶段逐步实施,并在实施过程中警惕一些问题的产生。

5.6加大宣传力度,树立 “农家乐”品牌

“养在深闺人未识”“,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话已不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如何让酒香飘得更远是驿头人必须要做的工作,应让更多的人知道我国朴实清新、“村”韵“野”味十足的农家乐,通过与新闻媒体“联姻”,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农家乐”品牌,提高知名度。

结束语

农家乐乡村旅游发展需要优美的乡村景观。同时通过科学规划的乡村旅游发展能促进乡村景观的改善。

 

参考文献:

[1]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研究进展[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肖笃宁.景观生态学: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1.

[3]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4]IALE-CHINA BRANCH.Proceeding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Landscape Ecology of Asia and pacific Region[C].Shenyang:I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CAS,1998.

[5]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FORMAN R T T.Some general principals of Landscape Ecology[J].Landscape Ecology,1996,10(3):133-142.

[7]EDWARD A COOK,HUBERD N VAN Lier.Landscape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Networks[M].Amsterdam:Elsevier,1994.

[8]WOLFGANG ASSFALG.The optimal use of agricultural landscape[J].Applied Geography and Development,1994,41(2):132-140.

[9]EGGINK H J.Sustainable Rural Development in“The Krimpenerwaard”(the Netherlands)[A].

In:ISOMUL ed.Landscape Planning and Ecological Net works[C].Amsterdam:Elsevier,1994:

191-204.

[10]HUBERD N VAN LIER.Land Conservation and Development(6B):Examples of Land-use Planning Programs and Developments in Landscape Management and Urban Planning[M].

Wageningen:ISOMUL(International Studygroup on Multiple Use of Land),1991.

[11]王仰麟.论景观生态学在观光农业规划设计中的应用[J].地理学报,1998,53(增):21-27.

[12]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农村生态环境,2001,13

(1):52-55.

[13]刘黎明,曾磊,郭文华.北京市近郊区乡村景观规划方法初探[J].农村生态环境,2001,17

(3):55-58.

[14]谢花林.乡村景观功能评价[J].生态学报,2004,24(9):1988-1993.

[15]孟明浩,顾晓艳,蔡碧凡,等.城郊型乡村旅游地开发规划研究——以杭州富阳市白鹤村为例[J].福建林业科技,2006,33(4):225-229.

[16]梅燕.论现代乡村景观旅游开发[J].农村经济,2003,(10):53-54.

[17]肖笃宁,高峻.农村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J].农村生态环境,2001,17(4):48-51.

乡村景观保护与规划 乡村景观保护与规划论文提纲 乡村景观保护与划 乡村景观保护与更新

本文来源:http://www.chuban323.com/renwen/7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