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人文 > 文化 > 正文

我国现代公共文明建设现状及发展初探

【www.chuban323.com--文化】

论文关键词:公共文明 公共精神 市民素质 
  论文摘要:发展公共文明是继承和弘扬奥运先进文化成果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提升城市软实力。加强公共文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在公共生活领域大力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倡导相互尊重、相互礼让的公民道德和公共精神,建立市民公共行为规范体系发动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公共文明建设工作机制。 
   
  现代公共文明是市民现代文明素质和城市现代文明程度在公共生活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城市环境面貌、公共秩序状况、社会服务水平、城市文明风尚的综合反映。改革开放以来首都北京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国际交往和国际影响的范围不断扩大,北京的公共文明程度日益成为国际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检测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为83.02,与2005年相比,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上升了17.81个分值,实现了大幅提高。①随着市民对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的期望值日益增高,对公共文明建设的需求也日益旺盛,如何建立中国特色公共文明体系,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公共文明的基本内涵 
  “公共文明”是社会文明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既包括公民在公共生活领域中应具有的文明意识和文明行为,又包括城市文明程度。市民的公共生活行为主要包括公共卫生习惯、公共服务意识、维护公共秩序的表现等。城市文明程度主要包括城市环境、社会秩序、社会服务水平、风俗习惯的文明等等。 
  1.公民文明素质 
  公民文明素质是公共文明的核心要素,主要包括公民意识、公共精神和社会公德水平。公民意识以崇尚公平正义、追求自由平等、建设民主法治为价值取向,反映了公民对待个体与国家、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公共精神以利他方式关怀公共事务、事业和利益的思想境界和行为态度,是现代社会对公民提出的一项最基本、最重要的要求。公共道德则是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 
  2.城市优美环境 
  优美的城市环境是公民赖以生存和活动的基本场所,环境文明是城市公共文明的名片。这里所说的环境是指以人为中心的在人的活动作用和影响下的环境,是一种打下了深深的人的文化烙印的城市自然环境,环境文明实际上是人的行为文明的结果,同时又对人的行为文明产生反作用。人们常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加脏现象”:在环境优美的大剧院,人们会自觉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很少有人乱吐乱扔,但是在小商小贩拥挤不堪的街边马路,很多人会毫无顾忌地乱吐乱扔。正所谓“越吐越脏,越脏越吐”。 
  3.优良公共秩序 
  公共秩序是公民社会生活顺利展开的基本保障。当前公共资源的有限性与市民生活的需求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并由此产生享用有限公共资源的空间和时间顺序问题。按照一定的制度和原则,公平地分配机会和资源给每一个公共生活参与者,而不是按照人所具有的自然体力大小无序地抢先占有资源,是城市运行和城市文明的基本要求。良好的公共秩序一方面靠公民的自律,另一方面则依赖于制度、规范体系的有效供给,以约束和引导人们的公共行为。 
  二、公共文明建设的价值和意义 
  首先,公共文明是继承和发展奥运先进文化成果的重要举措。北京2008年奥运会是一次举世瞩目的国际性重大公共活动,既对北京公共文明建设提出了很高的标准和要求,也为北京公共文明建设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奥运筹办过程中,北京市制定下发了《人文奥运行动计划实施意见》,在推进人文奥运行动过程中聚焦公共文明建设;将公共文明建设纳入《首都“十一五”时期精神文明建设规划》,制定了一系列推进公共文明建设的工作措施。先后组织首都专家学者在京举办了两次“公共文明论坛”,积极倡导公共文明理念;建立了公共文明行动规范体系和指标体系,每年进行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测评,并制定下发了公共文明示范地区创建考评标准体系。提出实施环境、秩序、礼仪、服务、观赏、五大文明引导行动,这无疑是在“后奥运时代”巩固和发展公共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步骤。 
  其次,大力推动公共文明建设,有利于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关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民群众对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期望值日益增高,对公共文明的需求日益旺盛。从市民群众对城市建设的普遍意见看,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都大多集中在公共文明建设上,乱拥乱挤、互不礼让、乱吐乱扔等违背社会公德的不文明行为看似小事,会引起人与人的磨擦冲突,甚至影响社会安全与稳定。为此,加强公共文明建设,提升人们的公共文明素养,有利于建立和谐友善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公共环境和公共秩序。另一方面,提升市民公共行为文明素质贯彻的是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理念,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促进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这对于和谐首善之区的建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再次,公共文明建设有利于提升城市的软实力,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国际影响力。公共文明建设是一场移风易俗的社会文明运动,开辟了城市文明建设的新领域,反映了社会各界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适应了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新特点,搭建了中华民族与世界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平台。因此,大力推进公共文明建设,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公共文明建设的显著特征是它的开放性、无边界性。北京公共文明建设水平的提高,不仅使北京人民受益,而且使全国人民受益,国际各界人士受益。 
  三、加强公共文明建设的基本思路 
  1.倡导和培育“相互尊重、相互礼让”的公共精神 
  现代公共文明的基本目标是构建一种人与人和谐共存的社会关系,其基本标志是优美的城乡环境、优良的社会秩序、优质的社会服务、优雅的言行。而要达到这样的文明程度,其决定性因素是人与人的相互尊重、相互礼让,即每个人都要做到尊重他人、礼让他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现代公共文明体系的核心任务是培养文明有礼的现代人。当今北京,经历了城市化、国际化、全球化进程快速推进之后,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深刻调整、社会人员流动加速、国际交往活动频繁,城市环境、交通等的压力日益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相互尊重、相互礼让精神的需求不仅没有衰减,反而更加迫切和强烈。培养尊重和礼让他人的精神,维护社会和谐与稳定,是加强公共文明建设的当务之急。
中国传统的伦理学认为,礼是人的一种和谐共在关系的反映,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礼让这一美好关系的制度化、规范化的形式。《礼记·礼运》中说:“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即人类的道德自觉力量源自于礼、也镶嵌在礼之中。现代公共文明倡导的相互尊重和相互礼让的精神是中国礼文化精神的进一步发扬,应当作为现代公共文明建设的基本思想道德内涵而大力发扬光大。 
  2.建立和完善公共行为文明规范体系 
  规范,是一个社会秩序赖以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规范缺失,就会造成社会无序、人们无所遵从的局面。从哲学的角度思考,“规范可以理解为规定与评价人的活动及存在形态的普遍准则……在行动发生之前,规范主要通过引导或约束行动来对其加以调节;在行动发生之后,规范则更多地构成了评价这种行动的准则。”[1]28规范是协调人与人、人与社群互动的基本保障。由于社会成员高度流动,人与人之间关系呈现广泛接触、转瞬即逝并且萍水相逢化,人们一旦违反道德很容易逃避处罚和制裁,社会的非正式约束机制不再象以往那样奏效。为此,更加需要加强现代公共文明行为规范体系建设,这既是制度文明、管理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建立优良秩序的必然要求。 
  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制定覆盖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公共交往、公共观赏、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的公共文明行为规范体系,使人们在公共场所的一切行为均纳入社会行为规范之中,并在行为规范的引导下逐渐养成良好的公共文明素养。培养人们对于规范的职责义务的无上敬重心,进一步增强自律意识,时时处处按照社会规范行动。 
  3.建立全民参与、共建共享的公共文明建设工作机制 
  公共参与,是公共文明程度的最根本标志。没有公民的强烈社会责任感和积极参与,公共文明建设的所有设想、计划和措施就会落空。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尊重广大人民群众在公共文明建设中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公共文明建设的成果惠及全体民众,是中国特色公共文明体系的根本要求,也是尊重人、礼让人这一公共文明精神的最终体现。 
  全民参与、共建共享机制的重要标志,是对公共文明建设的综合治理。随着社会的进步,公共生活领域的日益拓展,“公共文明”的外延也逐步扩大,几乎涵盖了公共生活的所有领域,如公共卫生、公共秩序、公共交往、公共欣赏、公共服务、公共参与、公共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公共物品的使用与消费等。为此,全面提升公共文明建设水平,必须发动党政群各部门、社会各界力量齐抓共管、齐创共建,进行标本兼治。要发动宣传文化部门和新闻媒体加强公共文明宣传教育和行为引导,营造深厚的公共文明舆论氛围;发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部门加强对市民的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市民的公共文明素养;人大和政法部门应当加强公共生活领域的法规建设,推动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科学水平不断提升;同时,规划、建设和管理部门应当大力推进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公共环境硬设施的状况。只有这样加强综合治理,才能形成德治与法治、自律与他律、治标与治本相互补充和促进的长效机制,从而形成公共文明建设的集成效益。 
   
  参考文献: 
  [1]杨国荣.认识与价值[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邹昌林.中国礼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人文奥运与公共文明[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 
  [4]陈桂蓉.公共文明建设价值新议.道德与文明[J].2010.(3):43. 
  [5]赵爱玲.从公民意识到公共文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J].2008.(2):19.

本文来源:http://www.chuban323.com/renwen/98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