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 > 正文

站在现代化的高度认识社会管理创新

【www.chuban323.com--心得】

党中央明确提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明确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的战略任务,提出三个“事关”,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事关党的执政地位、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民安居乐业。这是新形势下对社会管理新的定位,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大战略安排。社会管理现代化是现代化的重要层面,我们应该站在现代化的高度,理解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战略意义,内涵、重点与抓手。

 

一、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遵循现代化规律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格局的重大战略举措

现代化有其自身的推进规律,先发的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进程一般经历政治建设与政治现代化、经济建设与经济现代化、社会建设与社会现代化这样一个逐层递进的过程。

早发的现代化国家大多经历了一个相对集中的加强社会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时代。例如,英国先是经历了以资产阶级革命为中心的政治发展,建立议会民主制度,然后经历18-19世纪的工业革命,实现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同时开始出现严重社会问题,包括劳动权益缺乏保障、劳动条件恶劣、剥削程度提高、贫富两极分化、生态环境破坏等。由于经济发展建立在压抑社会发展和民生发展的基础上,民生发展滞后,导致有效需求严重不足,1788年英国爆发了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经济危机,为了解决这次危机,英国采取了一系列解决的办法:在经济上扩大政府公共投资,扩大国内需求;在军事上侵略中国,打开中国市场;在社会和民生领域,就是建立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险、儿童补助等方面的福利制度。1948年,工党政府宣布英国已经构建普遍制度化的社会保障,成为福利国家,成为一个社会现代化国家。美国也经历了类似的进程。从独立战争到1776年独立,是美国的政治发展时期,此后,美国开始推进以工业革命为核心的经济发展。随即出现社会乱象。一是腐败,二是假冒伪劣盛行,三是劳动者劳动条件恶化。在“耙粪运动”的推动下,政府加速民生建设,加快社会管理创新,美国开始进入所谓“进步时代”(1880-1920年)。美国“进步时代”的核心是建立基于公共服务原则的现代预算体系。而这一体系推进政府面向民生和社会领域。可以说,“进步时代”也就是美国的社会现代化时代。

历史上和现实中也有诸多反面的例子,一些国家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不注意加强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导致社会分化、碎片化和社会隔离,最终导致社会问题激化和社会撕裂。最具有典型意义的是亚洲的菲律宾、“拉美病”和近期北非国家的社会动乱。

历史经验表明,社会现代化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经阶段,也是其高级阶段。只有当一个国家完成社会现代化,这个国家才进入现代化的成熟阶段。只有完成这个阶段,才能真正建成现代国家。

中国共产党顺应现代化的规律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先后团结带领人民推进政治革命和民主法治建设,推进经济建设和发展市场经济,政治现代化和经济现代化取得长足进展。2004年开始,提出和谐社会建设,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当前,党和国家在建立社会管理工作领导体系、构建社会管理组织网络、制定社会管理基本法律法规、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等方面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是总体上看,中国的社会现代化程度滞后于政治现代化和经济现代化,中国进入了加快推进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

社会现代化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层面,一是社会领域的现代化,二是社会管理的现代化。前者主要靠社会建设,后者主要靠社会管理的加强与创新。

综上所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本质内涵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推进社会管理现代化,二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道路。两者的统一性在于,遵循现代化规律和中国国情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框架和道路。

 

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挑战,更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重大战略机遇

我们党强调新世纪头20年是中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就是这种战略机遇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看到社会管理挑战的同时,更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战略机遇。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当做重大战略机遇来抓,当做加快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动力。

首先,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深化和拓展改革开放的重大机遇。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改革开放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改革开放30多年来,改革主要在经济体制领域展开,伴随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社会结构、社会组织方式、社会行为规范和价值理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由于社会领域的改革相对滞后,社会管理在理念、机制、方式、组织等方面出现了不适应新的变化的情况。因此,将改革开放推向社会领域,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事业面临的重大课题。如果说经济改革激活中国的经济创造力,推进中国的富裕,社会管理改革将激活中国的社会创造力,推进中国的强大。

其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拓展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重大机遇。根据有关研究报告,当前,中国第一次社会现代化指数已经超过90,第一次社会现代化基本完成。1980年开始,中国启动第二次社会现代化进程,目前已经接近50,处于第二次社会现代化中期阶段。中国整体上还处在“社会欠发达”阶段。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提升社会现代化水平,从而提升整个现代化水平的重要领域和重大机遇。

第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构建现代公共服务体系的重大机遇。现代社会是公共服务体系高度发达的社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私人部门发展迅速,但是公共服务体系相对滞后。当前,中国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比世界上人均GDP3000美元以下的国家低13个百分点,比3000-6000美元的国家平均低24个百分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将有利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服务体系,壮大公共部门,特别是推进政府向现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型。

第四,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的重大机遇。发达国家经验表明,一个国家产业体系的形成,一方面靠对接国际市场,提升产业竞争力,另一方面靠对接国内市场,满足国内需求,完善产业体系。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将包括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住房保障,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九个领域,这些领域有些本身就是现代产业体系的组成部分,有些将有利于提升产业体系的水平,因此,要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构建和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的重大机遇。

第五,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是推进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根据《中国现代化研究报告》,湖北社会现代化指数在全国位次位居第二方阵,与经济发展位次不相符合,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于推进湖北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具有三个方面的直接作用。一是推动产业发展,将教育、就业、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的发展与发挥湖北的教育、科技与人才优势对接起来,有利于拉动湖北现代生产和生活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发达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二是完善发展软环境,通过化解社会矛盾,优化政企关系、干群关系,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政务环境和发展文化。三是形成发展统一战线,通过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有利于形成激发创业激情、激发创新潜力的社会环境,激发创业创新的活力。

 

三、处理好十大关系,把握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重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应该具有特定的内涵与特征。作为现代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社会建设与创新社会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同时需要抓住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现实重点。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统筹好十大关系。这十大关系的处理,是决定中国特色社会管理体系的基本特征。

一是统筹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的关系。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相辅相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偏废,要统筹协调推进,不能变成两张皮。如何统筹?一方面,要把社会建设作为基础,社会管理是内涵在社会建设中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要把社会管理作为保障社会建设有序推进的前提和条件。因此,要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同时,更加重视“打基础”,即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这里的社会建设,即包括社会事业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也包括社会组织、社会体系、社会网络等社会构成要素的建设。

二是统筹好社会和谐与社会稳定的关系。社会和谐是中国现代化的“质态”目标,是社会管理的顶层要求。稳定是实现和谐的手段与前提。因此,和谐是终极价值,稳定是实现这一价值的手段。和谐强调和而不同,因此,不能把稳定理解为整齐划一,一潭死水。稳定应该是动态稳定,积极稳定,最终达到社会自我稳定,达成社会和谐。从这个意义上讲,和谐是稳定的高级形态,要逐渐实现以和谐为价值界定稳定的标准。

三是统筹好社会活力与社会秩序的关系。社会活力是目标,社会秩序是保障。现代社会与古典社会的本质差别在于活力与创造性。社会秩序为社会活力服务。任何社会都需要秩序,现代社会秩序与古典社会秩序的本质区别是公平与法治。因此,古典社会有秩序,但是扼杀活力,现代社会通过公平和法治,保障社会的活力和创造力。进一步讲,公平和法治如何保障活力和创造力?主要是通过社会流动性,即改变现实中存在的逆淘汰机制,形成上行社会,即每个人具有机会公平,运用法治保障每个人通过积极奋斗提升自身的社会层级。

四是统筹好服务与管理的关系。就党政部门与社会的关系而言,党政部门既是社会的管理者,更是社会的服务者,要防止重管理轻服务的倾向,将这两者结合起来,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寓服务于管理之中。

五是统筹好行政方法与社会方法、市场方法的关系。传统的社会管理方法主要是行政方法。现代社会管理手段是行政、社会和市场方法三者的有机统一。三种方法各司其职。行政方法管底线、市场方法管活力、社会方法管均衡。当前,在继续完善政策、法规等行政手段的同时,要培育劳资协商机制、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社会主体激励机制等市场化方法,同时,大力培育社会中介组织、社会主流文化、社会利益汇合点、社会核心价值等社会均衡机制,防止陷入片面采用行政化手段的窠臼。

六是统筹好管理社会与社会自我管理的关系。现代社会管理是对管理社会与社会自我管理的有机统一。社会自我管理即将公共权力还权于社会,还权于民。党政部门要管理社会,但是管理社会要以不侵害公民权利为前提。当前,长期延续的官本位思维方式导致一些部门和官员自觉或不自觉地用行政权力侵害社会公共利益。这不仅不利于社会管理创新,也不利于社会自我管理机制的培育。

七是统筹好构建制度框架与夯实社会管理基础的关系。社会管理需要完善的制度框架,即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当前,伴随单位制的瓦解和农村基层组织方式的变化,大量社会成员游离于社会管理之外。例如,在城市就业总人口中,“单位人”由改革开放初期的95%下降到现在的25%。由于社区组织网络不够健全、社会公共部门尚未形成,社会管理基础薄弱。因此,夯实社会管理基础成为完善制度框架的重点。

八是统筹好社会管理和群众工作的关系。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西方社会管理的基础是公民社会和社会自治和民主机制。中国则是通过群众工作这一纽带确保人民群众权利的实现。所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框架下,群众工作既是社会管理手段,也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实现途径。群众工作在社会管理中的基础地位体现在把握群众诉求、实现群众权利、化解党政部门与群众的矛盾、解决群众之间的矛盾等。在中国,群众工作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始终是社会管理的基础。

九是统筹好社会管理与社会文化建设的关系。西方社会运行过程除了靠法治规范以外,很重要的是靠社会的精神文化,包括宗教精神、职业精神、创业精神、道德精神、法治精神、公民精神以及个人主义文化、中产阶级文化等。中国古代先哲十分强调精神文化在社会和谐稳定中的作用,如“民无信不立”,强调诚信文化的作用,“有恒产有恒心”,强调财富和产权的稳定作用。因此,在加强社会管理的同时,要十分重视精神文化这类社会“软件”的建设,特别要注重培养诚信文化、法治文化、公民文化、创业文化和发展文化,夯实社会和谐稳定的文化基础。

十是社会群体管理与全面社会管理的关系。社会管理要注重特定群体的管理,特别是弱势群体、底层群体和所谓“不稳定”群体的管理,但是,社会管理不等于社会群体管理,否则可能形成“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问题。实际上,每个社会群体都存在管理的问题,只是重点不同。例如,在所谓强势群体或精英群体中,也存在各类需要解决的问题,如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服务需求,公务员队伍的发展与成长需求等。总之,在社会群体管理中,要构建全面社会管理体系,既要注重弱势群体管理,确保社会底线稳定,也要关注所谓强势群体与精英群体管理,增强社会发展活力和创造力。

 

四,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抓手与载体

中国共产党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经验,如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统筹兼顾;“两手抓,两手硬”;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国外也形成了大量有益经验,如新加坡人民党的群众工作方法和机制;社会中介组织与自治组织的培育;社区管理与社区服务体系;发挥公民文化在社会稳定中的作用等。如前所述,中国古代也形成了丰富的社会管理思想资源。近年来,湖北也形成了大量成功的探索经验,如“三万活动”、“县委书记大接访”、武汉“治庸”行动、远安“六无社区”、京山“湾长理事制”等。吸收这些经验与成果,结合当前中国和湖北实际,可以明确一些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的抓手与载体。

一是构建公共利益载体,在社会团结机制上创新。要构建社会的核心利益,以此为社会的共同利益,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利益汇合点,形成团结社会的利益基础。在国家层面,核心利益主要是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在省域层面,要形成代表全省核心利益的汇合点,如重要战略支点建设、跨越式发展、小康湖北与和谐湖北建设等。在区域层面,可以借鉴上海公益园的办法,建设区域性公益事业发展载体和平台。

二是实现三个全覆盖,在社会管理组织上创新。三个全覆盖,即社会成员组织化全覆盖,社会组织党组织全覆盖,社会成员社会管理全覆盖。以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全覆盖的方式,确保全体社会成员确立社会身份意识,实现社会成员管理的全覆盖。

三是加强社会建设基础,在基层管理上创新。借鉴和推广远安“六无”社区,京山“湾长理事制”等方式,加强社会基层管理创新,夯实社会管理基础。

四是拓展大接访层面,在信访机制上创新,推广“县委书记大接访”的成功经验,开展多个层次的接访活动,积极有效化解矛盾。

五是拓展“三万活动”领域,在群众工作方法上创新。“三万活动”不仅是一次卓有成效的群众工作,更是创新社会管理的前奏。要将“三万活动”拓展到城市社区,将“三万活动”经常化、部门化、地区化、行业化和专题化,作为我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有效途径和载体。

六是开展社会管理教育活动,在和谐文化建设上创新,通过社会管理教育活动,提升社会成员社会和谐意识、社会稳定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如果说市场经济是一所教育人民的大学校,社会管理创新也是一所提升社会成员公民意识的大学校。

七是优化现有社会政策,在社会政策上创新。当前,至关重要的是创新社会政策的制定方式,创新社会政策的政策指向,创新社会政策的实施手段。

八是集聚社会管理资源配置,在社会管理资源配置上创新。包括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将公共资源配置重心向社会下移;广泛动员企业、非政府组织等社会资源参与社会管理;大力培育职业化、社会化、专业化社会管理人才和社会工作者等。

对孟子的论述加以评析 站在现代的角度仿写艾青我爱这土地

本文来源:http://www.chuban323.com/xinde/10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