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人文 > 文化 > 正文

浅谈我国浙江省民间儿童音乐文化的特点和发展状况

【www.chuban323.com--文化】

摘 要:浙江省地处我国东部沿海,东接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境内自古就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在这样的地理自然环境中孕育的浙江民间儿童歌曲,必然带着本地区自然环境的印记且在儿童音乐文化中体现出这种特点。从文化视野反观浙江民间儿童歌曲,对儿童音乐文化在一定人类环境中的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浙江;民间儿童歌曲;文化
  
   我们每个人都经历由幼儿、童年,并逐渐长大成人的过程。就像人类历史的发展一样,从懵懂的远古,原始的氏族,直至今日的文明、发展。当每个人还在咿呀学语的时候,就开始跟着成人学说一些押韵、有节奏的词语和句子,等其开口说话时,则跟着大人学唱一些简单好听的儿歌,念着有趣的童谣。因此,可以这么说,自从人类诞生并在地球上生活,就有了文化,应该也就有了儿歌(谣)的伴随。
  早在史前时期,浙江先民河姆渡人就已在生活中使用骨哨,即在生活中先民们已有了音乐。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当史前时代,河姆渡的成人们在吹奏骨哨时,孩童们会有什么反应?他们会干什么?他们能干什么?笔者猜测,当时骨哨的使用必定会对当时孩子们的生活产生影响,虽然没有、也不可能有文字记载,但可以想像,孩子们在骨哨声中定会兴奋地蹦蹦跳跳,咿咿呀呀。
  存在决定意识。孕育文化的各种地理环境,给人类文化打上了不可磨灭的自然印记而成为一种地域的文化生态现象。换句话说,生存在一定地理环境中人们的心理方式、文化性格或多或少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以盲目的残酷性统治着人类的命运’”。①法国人H.A丹纳有句名言:精神文明的产物和植物界的产物一样,只能用各自的环境来解释。②
  浙江民间儿童歌曲作为整个浙江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戏曲、民间器乐、民间歌曲等)生态的一部分,在浙江音乐文化的历史长河中自然流动着。时至今日,浙江的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大潮,把历史长河中自然流淌着的民间儿童歌曲冲刷撞击得几乎粉碎。在其濒临消失之前,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了传统的延续而拾其碎片,进行拼接与粘贴,使其重新完整,并梳理其脉络,使其继续在音乐文化的历史河流中前行。
  一、浙江民间儿歌与海洋文化
  浙江自古就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浙江东部连接着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且海域广阔,海岸线曲折,北起平湖金丝娘桥,南至温州苍南虎头鼻,海岸线长达2200多公里,沿海岛屿星罗棋布,是我国岛屿最多的一个省。因此,海洋文化便是浙江民间儿歌的文化特性之一。
  具有海洋文化特征的浙江民间儿歌是流传在沿海地区,并生动形象地反映沿海地区儿童生活情趣。儿歌内容总是和海洋里的动植物有关,与船有关。一句话,沿海民间儿歌文化是因海洋而生成和创造的,是千百年来沿海渔民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成果。
  我们看流传在台州三门县的儿歌《你造花窗》:
  甲:你也来,我也来,
  你造花窗我造船。
  你造花窗年年换,
  我造船头船尾牢千年,牢万年。
  乙:我做大头白蚁吃你倒船了,作何难。③
  这首儿歌是两个海边长大的儿童游戏时唱的,一个认为自己“造”的“船头”和“船尾”比另一个“造”的“花窗”牢固千万倍,另一个就把自己比作白蚁吃掉你的“船”。双方互比高低,既具有海洋文化特色,又情趣生动。
  再如,玉环和舟山定海的两首儿歌,以海洋滩涂小动物作为主角,通过问答形式,生动地反映了海边儿童的稚气、聪慧、可爱的特点。
  介娘打洞(玉环)
  介娘打洞弯两弯?
  介娘打洞直直落?
  介娘打洞门头一堆泥?
  介娘打洞穿山过?
  
  老蛇打洞弯两弯,
  蛏子打洞直直落,
  虎眼打洞一堆泥,
  穿山甲打洞穿山过。
  注:介娘:什么。虎眼:蚂蚁。④
  老实头( 舟山定海)
  小晚!长长胖胖啥东西?
  扁扁圆圆啥东西?
  圆圆胖胖啥东西?
  毛毛戮戮啥东西?
  
  长长胖胖叫蛏子,
  扁扁圆圆叫蛤皮,
  圆圆胖胖叫蚶子
  毛毛戮戮叫去脚。
  注:小晚:小孩。⑤
  儿歌中唱道的“蛏子”、“蛤皮”、“蚶子”、“去脚”等,都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小海鲜动物,而沿海世代百姓却将这些海涂小动物编进儿歌中,既让儿童在平时生活中从儿歌里认识了这些海涂贝类,又使生活充满了情趣。
  这一类有关反映海边儿童生活情趣的儿歌,还有温州苍南的《带鱼带乌乌》、玉环的《天乌乌》和《黄鱼讨老晏》、定海《渔鼓调》等等。这些民间儿歌都具海洋地域文化特色,常用拟人比兴的手法,以海洋里的小动物为载体,从儿童的视角、以儿童的情感表达着海边儿童特有的情趣生活。
  
  二、浙江民间儿歌与亲情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综合反映,是我们民族祖先所创造的、为我们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丰富的传统优良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其中儒家文化是其核心内容,而亲情文化又是儒家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的纽带和润滑剂。
  亲情,一般我们知道指的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之间的那种特殊感情。具有亲情关系的人,无论贫穷和富有、无论健康和疾病、有时甚至是不论善和恶,都彼此相爱。亲情虽非中国所独有,但在中国,这种历史悠久、影响持续、内容全面的亲情文化表现得最为典型。
  在我们浙江民间儿歌中,体现亲情的就占有相当的数量。如所有的哄眠歌(也称摇儿歌、摇篮曲)就都具有亲情文化特征。在此选取一首作一说明。
  如流传在杭州萧山的《摇儿歌》:
  囡囡宝宝,心肝肉,
  囡囡宝宝要困哉。
    (周小毛唱 陈 辰记)
  简短两句歌词,却非常完整形象地表现了母亲对小孩浓浓的爱心,且具有空间感,场面温馨。
  摇儿歌(摇篮曲),顾名思义,都是大人哄小孩入睡时唱的歌,既体现了大人们对小孩的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亘古不变的真理——父母亲对自己小孩的希冀和美好祝愿。摇儿歌,基本上各地都有。
  浙江民间儿歌中能反映亲情文化关系的,除了摇儿歌以外,还包括其他的一些民间儿歌。
  如,桐庐的《掬田螺》⑥:
  赤脚婆,掬田螺,
  掬得多,送阿哥,
  掬得少,送阿嫂,
  掬点添,送给爷爷买旱烟。
  不论田螺掬多还是掬少,都把田螺送给自己的亲人,换句话说,是为了自己的亲人才去掬田螺。这首儿歌把一个勤劳、能干、朴实、有孝心的乡村儿童表现得生动形象。
  丽水松阳民间儿歌《雪花飘飘》则表达了几乎所有人小时候的美好回忆——过年时去外婆家的幸福时光,享受着亲情的甜蜜。
  雪花飘飘
  雪花飘飘,外婆炊糕;
  雪花浓浓,外婆煎糖;
  雪花满大路,外婆做豆腐;
  雪花满大溪,外婆杀公鸡。
  (潘福娣唱 李成、杨建伟记)
  
  三、浙江民间儿歌与戏曲文化
  
  “浙江是中国戏曲的摇篮,从先秦的巫傩、汉代的歌舞、唐时的参军戏逐渐孕育成熟为‘永嘉杂剧’(后称南戏),然后流播大江南北成为我国最早成熟的戏曲样式”⑦。 到南宋,杭州成为杂剧创作和演出中心,勾栏瓦市众多。至明代,戏曲四大声腔,浙江就占了两个(海盐腔、余姚腔),清后,又逐渐出现了绍剧、婺剧、瓯剧等,特别是民国后崛起的越剧,更是蜚声海内外。应该说,浙江是戏曲大省。戏曲和民歌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民歌是戏曲的基础,戏曲又影响民歌的发展,两者都具有地域性特点。因此,浙江民间儿歌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浙江地方的戏曲文化。

   台州黄岩地区的民间儿歌《石榴花》,是一种灯调,而这种灯调曲调在台州地方戏——台州乱弹中就有运用。而台州乱弹是形成于明末清初的浙江著名四大乱弹之一,现在被文化部列为全国318种地方剧种之一。
  在浙江的地方戏曲中,有一个剧种称睦剧,主要流行于浙江西部淳安、开化、常山、江山和安徽屯溪、绩溪以及江西婺源等山地。睦剧是清光绪年间,安徽、江西采茶戏传入浙西,融合当地民间曲调发展成为富有特色的“戏弄”⑧。采茶戏原名“三脚班”(三小戏), 是一种主要由“生、旦、丑”3个角色组成的富有乡土气息的地方小戏。传入浙江后,因其活动中心淳安古属睦州,1949年后定名为睦剧。所以睦剧与安徽、江西采茶戏等均有渊源关系。
  由于浙江西部山区和江西东部都属于山地,且气候温暖湿润,自古以来,这一带的茶叶品质一直有较高声誉,如现在的千岛银针、开化龙顶等都是浙江茶叶的著名品牌。老百姓在采茶时或劳作休息时,为解闷逗趣、抒发心情、娱人娱己就自然唱出了旋律优美、节奏较为自由、感情真切的具有纯朴之美的采茶歌。发展到后来,采茶歌与民间舞蹈相结合,并随民间各种灯彩在乡村一定的场合进行表演,即形成了采茶灯戏的演出,也称为茶灯戏、茶灯调、灯戏调等等。采茶灯戏中所演唱的采茶歌为“十二月采茶歌”,一是“顺采茶”,从正月唱到十二月;一是“倒采茶”,从十二月唱到正月。这种灯戏调或者叫茶灯调,经常是睦剧的一部分。
  现在杭州建德的民间儿歌《顺采茶》就属于茶灯调,由若干个儿童载歌载舞进行表演。
  
  衢州江山的儿歌《补缸》也是一首灯戏调。这两首儿歌都和睦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⑨
  儿歌和戏曲相互依存并相互影响。有的戏曲使用儿歌的素材,有的儿歌因为戏曲而产生。
  如天台儿歌《东乡西乡扛戏箱》⑩ ,就是一首因为长年看戏曲后而产生的民间儿歌。
  东乡西乡扛戏箱
  东乡的戏箱扛到西乡,
  西乡的戏箱扛到东乡;
  东乡西乡戏来戏去只格一只戏箱,
  西乡东乡相来相去只格一场《西厢》。
  这首儿歌是小朋友赶来赶去看戏曲后,相互之间以绕口令的形式边唱边逗着玩而产生出来的,生动风趣,活脱脱表现出可爱纯朴、小调皮的形象。
    四、浙江民间儿歌与山地田野文化
  
  前面已经说过,浙江地形是“七山一水二分田”,山多是浙江的自然环境特点。浙江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南山地主要山峰均在海拔1000米以上,中部多500米以下丘陵。西北天目山脉海拔平均500米,主峰海拔1500米。杭州西湖南北诸山以及桐庐、建德诸山都是天目山的脉系。仙霞岭是浙东诸山之祖,从福建进入浙江,主干从西南伸向东北,经庆元、龙游、遂昌、缙云到东阳、仙居等地,山峰连绵。仙霞岭又分为括苍山和天台山脉,括苍山向东延伸为雁荡山,向北延伸为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脉主峰在天台县北,叫华顶山。山地和丘陵占了整个浙江陆域面积的70%多。
  因此,浙江人的生活大部分都和山地丘陵联系在一起,而且由于山多,勤劳智慧的浙江百姓靠山吃山,世代在山坡上开垦出了层层梯田,种植稻米。这种山地梯田融合在一起的自然环境,反映在民间儿歌当中,就自然形成了一种儿歌中的山地田野文化。
  由于旧时浙江的“穷山恶水”使得山地的百姓生活非常的艰辛,因此,小孩也只能在儿歌中表达这种生活的艰难。
  这面山(永嘉)
  这面山,那面山,
  那面山上细儿礌岩坦。
  头场礌落勿要紧,
  二场礌落挂岩坦。
  (柏林唱、记)
  这首儿歌没有具体说明儿童到山上去干什么,但我们可以想象到:不是去放牛、放羊,就是去砍柴。儿童在山坡滚落被挂半山上,其生活的艰辛由此可见。牛在旧时是田里劳作的主力,也是山里田野儿童进行劳动的重要对象。牧童的歌声能反映那时那地儿童、百姓的生活行为与心理状态。
  流传在义乌一带的、表现牧童起早摸黑辛勤劳作的儿歌《放牛调》,流传在水乡嘉兴的《牧童山歌》,同样都表达了旧时牧童的辛勤。但是,就在那样的环境下,很多儿歌中反映的还是儿童的乐观、童趣。
  如宁波象山儿歌《放牛调》,看后不禁会让人从心里感觉牧童的调皮与可爱。
  放牛调
  嗬啰来,
  看牛小鬼坐兵舰来,
  读书学生坐牢监啰。
  嗬啰来。
  (胡元元唱 雷达记)
  放牛娃把自己坐在牛背上比作耀武扬威地开着兵舰,把坐在教室里读书的孩子比作关在监牢里受苦。从字面看,仿佛牧童在夸耀自己的自由和得意,而其实却反映了牧童对读书孩子的羡慕心理。如此生动、谐趣,把一副聪明、可爱的顽童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人们眼前。
  浙江大地早在河姆渡时期就有了水稻种植。围绕水稻就离不开水田里的青蛙(有的地方称“田鸡”)、田螺、黄鳝等等动物,而这些水田动物也是孩子们抒发心情、表达情趣的好载体。
  数田鸡(缙云)
  一只田鸡一张嘴,
  两只眼睛四条腿,
  得儿蹦得儿蹦跳下水。
  田鸡不吃水,
  跳过身上来,
  跳到岸上来。

  (朱文婉唱 易明记)
  再看流传在临安的儿歌《乌龟讨老婆》 ,运用拟人化的手法,短短几句,就如同演了一场儿童剧一般生动形象。
  乌龟讨老婆,
  月亮大,
  乌龟讨老婆。
  虾做媒,
  蟹来抬;
  黄鳝照灯笼,
  泥鳅耕条路;
  青蛙哐啷哐啷敲大锣。
  在宁波,包括象山一带流传的《放牛调》,可以说是儿童通过自我教育获得知识的典型,并富含情趣。
  放牛调
  太阳岗岗,
  田螺拜堂;
  太阳落山,
  田螺摆摊。
  (仇伟伟唱 雷达记)
  田螺一般都在太阳将要下山时伸出头来爬行、觅食、交配等,太阳刚上来时,就睡觉(所谓“拜堂”)了。民间通过儿歌的形式把田螺的生活习性等知识都不知不觉地传达给了唱歌、听歌的小朋友了。
    五、浙江民间儿歌与益智、童趣文化
  童趣是儿童的天性,其主要特点就是天真烂漫、纯洁无邪、活泼可爱、无忧无虑、无牵无挂。儿童一般都是有童趣的,童趣是儿童最宝贵的财富。
  民间儿歌由于经历了历史之河的荡涤,大多数都符合儿童的年龄及身心特点,且极富有润无细无声式的益智作用。虽然在以前社会,交通、资讯等极不发达,人们也大多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但对于孩子的成长教育及培养,各地的大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尽情发挥出各自的智慧,使虽然不能进入学堂进行正规学习的孩子仍然能通过世代相传的儿歌受到一定程度的益智培养,得到很好的、富有童趣的儿歌游戏体验。这类既富有童趣、童真,又有益智价值的儿歌在整个民间儿歌中占有很大比例。
  在浙江民间儿歌中,有较多数量的问答式的儿歌。这类儿歌使儿童在歌声游戏过程中体现出一定的知识性。如湖州安吉的《对花》、玉环的《介娘打洞》、宁海的《介姆出门》、永嘉的《介呢做窼》、景宁的《动物问答歌》、仙居的《阿西圆圆》等等。
  阿西(什么)圆圆(仙居)
  阿西圆圆挂天上?阿西圆圆水上眠?
  阿西圆圆大街卖?阿西圆圆肉相连?
  月亮圆圆挂天上,荷叶圆圆水上眠,
  烧饼圆圆大街卖,手指圆圆肉相连。
  (何中树唱 徐中利、王河川记)
  这首《阿西圆圆》含有趣味性、知识性,还具有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理念。对于圆的理解,可以是平面的(如烧饼、荷叶),也可以是立体的(或者竖的,如手指);不仅有圆在我们身边的,也可以圆在天上的(月亮)。通过演唱,能提高孩子的智力,培养想象力。
  通过上面所述的这类儿歌的演唱(可以边唱边游戏),不仅能获得知识和开拓思维能力,同时又使孩子性格得到了培养,还提高了儿童之间的交流、交往能力。
   有很多民间儿歌除了有益智作用,特别具有童真和童趣。
  如,温州泰顺的《唤蚁歌》B11、衢州的《喂臭蚁》B12等都是以蚂蚁为题材,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唤蚁歌(泰顺)喂臭蚁(衢州)
  蚁蚁公,蚁蚁婆,臭蚁公公,臭蚁婆婆,
  蜻蜓苍蝇唤你驮,早点早点,爬起吃腊肉,
  你不驮,晚点晚点,爬起吃骨头。
  别人驮去你就没。
  小朋友在生活中发现了蚂蚁,蚂蚁的行为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在观察蚂蚁的同时,发挥了想象力,把捉住的蜻蜓和苍蝇送给蚂蚁吃,无意识之中,就观察了蚂蚁依靠同伴的力量搬运食物的场面。用拟人化的手法(用“蚁公”、“蚁婆”、“你”等拟人化的词)表示了对小动物蚂蚁的喜欢、同情、爱心。在小朋友眼里,蚂蚁就是他们的朋友,会为蚂蚁的驮运食物鼓劲、助威。歌词虽然短小,但把孩子们单纯自然、充满童真童趣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儿歌一般都是从孩子们的角度出发,以孩子的思想方法、行为方式、心理特点来歌唱孩子们自己的认知世界。民间儿歌是在历时过程中,由群体创作而成,因此,其更具有文化的典型意义,能更深刻地体现地域文化特性。
  民间儿童歌曲来自民间文化,它和一定地域人们的生活、劳动、习俗紧密相连。其在表现儿童这一群体的共性外,还体现了地域民间文化特性。浙江民间儿童歌曲就是如此。

  注释:
  ①拉采儿:《人类地理学》,转引自乔建中:《土地与歌》,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261页。
  ②丹纳:《艺术哲学》,傅雷译,转引自乔建中:《土地与歌》,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261页。
  ③马骧主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浙江卷》,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版,第577页。
  ④马骧主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浙江卷》,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版,第578页。
  ⑤马骧主编:《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浙江卷》,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年版,第580页。
  ⑥朱秋枫主编:《中国歌谣集成卷•浙江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1995年版,第461页。
  ⑦佘德余:《浙江文化简史》,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25页。
  ⑧洛地:《竹马——采茶》,中华艺术论丛,2007年第七辑,第253页。
  ⑨关于采茶戏、灯戏与睦剧的关系见洛地:《竹马——采茶》,中华艺术论丛,2007年第七辑。
  ⑩朱秋枫主编:《中国歌谣集成卷•浙江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社,1995年版,第484页。
  B11曾婉、爱群、锦华:《中国民间儿童歌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第11页。
   B12曾婉、爱群、锦华:《中国民间儿童歌曲集》,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第12页。

浅谈我国企业质量管理的成功之道 浅谈我国城乡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 浅谈我国药店对药品流通环节实施效期管理的重要性 浅谈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 浅谈我国如何由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 浅谈我国居民个人应如何进行投资理财规划 浅谈我国货币政策内容 浅谈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浅谈我国轨道交通民族说唱音乐代表人物 相和歌属于说唱音乐吗

本文来源:http://www.chuban323.com/renwen/123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