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总结 > 正文

优秀调研报告精选(新型农村方面)

【www.chuban323.com--总结】

今年x月以来,我们在xx主席指导下,由xx副主席牵头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相关人员,就培育高素质新型农民的问题,深入到全市9个县(市、区)、18个乡镇、36个村、5所培训学校及市、县(市、区)各相关工作部门进行调研。通过填表、查阅资料、召集座谈会、问卷调查、走访农户、现场视察和外出考察等方式,形成了20多万字的直接资料。现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成效十分显著
   

至xxx年底,我市共有人口380万人(按统计局数字),农业人口1998300人,占52.5%;其中18—60岁农村劳动力人口约130万人,约占农业人口的65%。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解决“三农”问题,把培育高素质新型农民作为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加强了领导,增加了投入,强化了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培训工作力度较大。市委就全市培育高素质新型农民工作下发专门文件作出了具体安排,成立了市农民素质教育领导小组,由主管农业的副市长任组长,农办、农业局、教育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13个部门为成员单位,并下设专门工作办公室组织、协调全市农民素质培训工作。市政府把农民素质培训列为重点民生议题,连续三年作为为民办实事之一。各相关职能部门不仅组建了专门工作机构,安排专人负责,而且千方百计地争取了国家和省里支持,三年来共争取了国拨和省拨专项培训经费7097.4万元,有力推进了农民培训工作。各县(市、区)乃至各乡、镇均设立了专门工作机构,明确了责任领导,培训工作全面开展。全市形成了140个培训基地,并吸引了不少社会力量参与培训工作。全市农民参与培训的热情日益高涨,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96.5%的农民需要接受劳动技能培训,78.3%的农村家庭表示愿意让子女接受职业技术教育。近三年,全市共举办各式各样的劳动技能、实用技术、自主创业、农产品加工及科普知识等培训班达6828期次,913670人次参加了培训,其中接受劳动技能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达461407人次,年均10万人次以上。
   

培训形式灵活多样。从组织培训的层次看:有市培、县(市、区)培、乡(镇)培及村级的田间地头现场培。从受训的时程看:有一年期的长训、2—4个月的短训、3—6天的机动培训和实用技术现场指导的临时培训。从培训的内容看:有261043人次参加政策理论培训、有433652人次参加科普常识培训、有184974人次参加转移就业劳动技能培训、有276433人次参加种养技术培训、有18611人次参加农产品加工技术培训、有177600人次参加自主创业能力培训。从实施的方式看:有农办的扶贫脱困项目“温暖工程”培训1110人、农业局的“阳光工程”培训47852人次、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转移就业工程”培训64050人次、“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培训137306人次、“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培训63000人次等。此外,还有村级远程教育体系、妇联和团委联合实施的“春蕾计划”、“双学双比工程”均发挥了较好作用。
   

劳动力转移速度加快。通过劳动、农业、科技等部门开展的劳务技能培训,一定程度上使外出务工人员的劳动技能得到提高,不仅促进了全市劳动力快速转移,而且推动了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由劳力型向技能型、智能型转变趋势的形成,为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调查数据显示,近三年,全市共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0多万人,每年平均输出农村剩余劳动力55万人,2007年农村劳务输出总量达63.6万人,年劳务总收入61.5亿元,占到农民纯收入的60%。接受转移培训的农民工就业稳定率比未接受转移培训农民工高出40%,并且年收入比未受训对象高出2000元以上;95%以上的“阳光工程”学员就业后月工资在1000元以上,较没有接受培训的农民工高出375元。特别是市农办对1110名贫困地区青年农民实施一年制转移就业培训,不仅100%就业,而且实现了“免费培训一人,稳定脱贫一户”的目标。
    提升产业示范凸显。各级各部门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先后举办现代农业技术培训班1741个,培训农民43.4万人次,不仅促进了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新技术、新品种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而且加速了现代规模农业、产业农业的形成,极大地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益。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底,全市共有种植专业户21256家,养殖专业户13566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682家,其中,产值过5000万元的有20家,过亿元的有7家;从事农产品加工业者36754人,从事农产品经销者23242人;另有3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培育了4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绿色食品、1个有机食品、2个国家专利产品、10个省名牌产品、17个省著名商标。农村集约化、规模化、效益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雏形逐步形成。如茶陵养猪大户龙秋华、炎陵腾飞畜牧公司罗怀祖、天元区太高村养猪大户罗彪、石峰区云田花木经纪人刘桂奇、荷塘区明照乡立体生态农业开发户周志光以及蔬菜、水果、烤烟种植大户等一批集约化农业经营大户,为带动周边农户的发家致富起到了示范和辐射作用。
   

 素质提高乡风见好。“97教育工程”和“跨世纪教育工程”的实施,使全市农村人口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00年的9.5年提高到2007年的11年,全市农村人口中的高中毕业生比例达到11.5%(共316347人),具有中专学历的71834人,大专学历以上的48115人。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培训推广应用的结果,使9101名专业农民获得技术职称。农民文化程度不断提高,素质结构逐步优化,市场意识、开放意识、科技意识、民主政治意识得到明显增强。问卷调查显示70%以上的农民表达出较强的“求知、求富、求乐、求健康、求进取”的愿望。87.2%的农民表示当合法权利受侵害时选择依法维权,79.9%的农民表示积极支持奥运。党建帮扶、“一村一大工程”、“远程教育工程”等举措的实施,使1400余名村干、适龄青年圆了大学梦,不仅为农村培养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人才,而且使村级党组织及村民自治组织整体素质得到优化提高,村、支两委的执政能力显著提高,63.2%的农民表示对村支两委满意。村民的民主参政意识空前高涨,农民中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占代表、委员总数的27.6%。各种资料显示,农村人口整体文化层次的提高、农户财富增长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农村对外联系和信息交流的加强对农民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起到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相当部分的农民开始摒弃封闭落后迷信的旧观念,逐步形成开放乐观向上的新理念。讲诚信、讲互助、求富裕、求安康、关心集体、热心公益事业的乡村新风尚日益深入人心。
   

二、问题较为突出
   

我市农民素质教育工作自2004年启动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存在的问题也较为突出。
   

认识偏差,导致工作深入不够。一是重工作安排轻投入保障,二是重计划指标轻检查评估,三是重培训数量轻培训质量,四是重运动式培训活动轻经常性工作,五是重上级支持轻群众发动。调查结果表明:三年全市共投入农民培训经费7277.4万元(年均投入2425.8万元),其中国家和省下拨7097.4万元,市级仅安排180万元(每年农业专项切块60万元),县(市、区)、乡(镇)级财政对市政府确定的为民办实事之一的农民培训工作基本上未安排专项经费。尤其是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只下培训计划不安排一分钱配套资金,使得“巧媳妇”为无米之炊犯难。三年全市共培训913670人次,每人次平均培训费79.65元,这么低投入的培训,能达到怎样的培训水平和质量是可想而知的。全市农村劳动力受训对象中的交叉重复培训现象(或者水份)比较严重,有96.5%的农民表达接受培训的意愿,而有45.3%的农民根本不知道有政府组织农民素质技能培训这项工作;同样有78.3%的农户表达愿意送子女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然而仅有7.8%的农民知道职业技术学员好就业的“一技难求”的市场就业情况。
   

 缺乏规划,使得培训目标不明。我市农民素质培训工作中,缺乏系统性、计划性、条理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性、随意性因素,使得培训目标不明确,针对性不强,效果不佳。具体表现在:一是无全市农村劳动力分流、转移的宏观规划,未对接“保二争一”战略目标和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产业发展布局。二是缺少劳动力市场调查研究,未对接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和我市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所引起的劳动力市场需求变化。三是未作全市农村劳动力的全面细致调查分析,未对接培训主体的文化层次、年龄层次、自我发展需求作出培训计划。四是没能区分不同培训类型、层次选择或编制教材、标准、技能训练操作方案。五是未能规划组建一支适应满足全市各级各类技能素质培训需要的能讲会做的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调查中,大家深切地感受到农民期盼有针对性的能使自己学到发家致富真本领、真技术的培训,对那些“大杂烩”、“大路货”、“强迫式”的培训,农民不仅不欢迎,而且严重挫伤参训的积极性。问卷调查结果:62.2%的农民希望选择自己所需求的技能培训,24.9%的农民选择从师学艺,对我市现行实施的各项培训项目认可率为:劳动力技能培训33.6%、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0.9%、新型农民技术培训20.6%、阳光工程8.8%。
    资源分散,造成培训秩序不好。首先,我市农民素质培训职能高度分散,涉及农办、农业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科技局、教育局等13个工作部门,但没有组建能高度集中、有效领导、统筹协调的运行机构,工作各行其是,形不成合力。其次,培训经费高度分散,各部门的经费来源争取渠道不同,培训拨付款项标准办法不一,既没有根据培训内容各异、技术难易不同制订培训费用标准,也没有制定统一审核培训费用的措施。再是,培训基地(机构)散乱,全市共设有140多家培训基地,大多是专业水平、师资力量、管理能力、尤其技能训练的设施场所根本无法与公办职业技术学院可比的民办机构,而以政府为主导的、师资力量相对雄厚、设施设备较为齐全的公办职业院校如株洲生物工程中专、株洲职业技术学院等学校,往往被拒之于培训门外,没有承担培训任务,荒废了资源。再次,培训的教材、师资、任务安排都很散乱,尤其是民办机构的技能教师都是临时点工,给人雾里看花的感觉。
    机制乏力,致使培训效果不佳。从调查情况看,领导机制、投入机制、考评机制、长效机制等,有的未建立、有的未健全、有的运行乏力,更缺乏推进工作的原动力,因而直接影响了培训效果。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应付性培训。各级各部门每年培训的任务多由乡镇落实,在组织管理、师资、经费都有限的情况下,这种培训只是走形式,有的仅仅是应付上报数据,有的甚至借培训之名行套取经费之实。二是凑合性培训。“订单式”培训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上发挥了作用,“菜单式”培训(如计算机操作、家政等)因就业不理想其作用就十分有限。至于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参训积极性不高,有的地方甚至以发“纪念品”补助误工费来刺激,这样的培训,其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从调查情况看,农民劳动力掌握二种或二种以上劳动技能的只占27.1%,绝大多数只具有传统农业技能,没有掌握现代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专业知识。三是营利性培训。因缺失培训评价机制,一些民办培训机构以营利为目的,精简教学计划、缩短课时、降低培训成本,导致培训质量不高。有的参与培训的学员不仅不能学到一技之长,反而对进一步参加培训以及终身教育丧失信心,极大地挫伤了他们的求知欲望。
    三、对策与建议
    “两型社会”建设、“现代农业拓展区”、“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保二争一”战略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高素质新型农民的参与,只有培育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为上述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培育高素质新型农民:
    (一)完善机制,加大培训力度。建立工作机制。调整充实市农民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和组建专门工作协调机构,下拨专门工作经费,加大工作力度,真正行使职权,强力统筹好全市农民培训工作,及时研究解决农民教育培训中的重大问题。建立约束机制。实行统一安排培训计划,统一编制和审查培训教材,统一审定培训学校,统一核拨和审计培训经费,统一聘请技术教员,统一进行监督检查,统一实施考核发证,使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立考评机制。各级政府要制定农民素质教育考核办法,对各级各部门在农民素质教育中的规划实施、责任到位、培训质量和经费落实等情况,开展经常性督查;实施全程监控管理培训工作,严格按标准考核、评估、验收,做到凭认定的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审核认可的培训内容和考核结果拨付培训资金,并建立培训档案,作为考核培训机构业绩的依据。建立激励机制。对符合条件、信誉度好的各类培训机构,市政府通过下达培训计划、下拨培训资金、增加教学设施投入、减免有关税费等措施予以扶持。制定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本乡本土农民面向市场,就地创业,就地转移,做到“扶持一个、带动一批、发展一片”;吸引外出务工农民带资金、带技术回乡创业;引导一部分高中毕业的农村青年热爱农村,扎根农业,通过培训,自主创业,快速致富;鼓励高等院校毕业生回农村创业,为发展农业产业化服务。加快户籍政策改革,打破地域界限,切实降低农民市民化门槛,合理分流农业人口,加快农民“变民工、变职工、变市民”的步伐,改善城乡二元结构,扩大单位农民生产空间,提高农民生产效率。鼓励各有关单位或个人积极跑部门引项目筹资金,给予筹措者适当奖励。加强舆论宣传,广泛宣传培训的成功经验和通过培训而创业致富的先进典型,调动广大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二)有的放矢,制定培训规划。市农民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制定好全市农民培训的近期、中期和远期规划。同时,对接株洲新型工业化产业发展布局(如“5115”工程、装备制造业、生物药业、服装产业等)的实际需要,按应急就业、储备就业等层次做好各类产业工人后备军的技能培训规划;对接株洲新型城市化发展270万城市人口的目标,结合第三产业发展实际需要,做好自主创业发展的培训规划;对接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在组织专家做好全市地理普查与种养产业科学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做好全市各县(市、区)、乡(镇)的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人才的培训规划;对接劳动力就业市场需求,在株洲尚不能实现劳动力完全属地转移情况下,应切实针对国际国内劳动力需求实际,努力做好劳动力技能培训规划和乡镇人力资源市场建设规划;对接农民实际,根据农民的年龄、文化、已有技能、发展意向系统做好全市农民素质的培训规划,满足农民对培训的实际需求,以达到使我市农民素质培训有的放矢,实现“教到好处、练得真功”的培训之目的。
    (三)整合资源,规范培训秩序。市农民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要做好培育高素质新型农民的统筹协调服务工作,理顺培训秩序,扭转目前农民培训工作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无序竞争、搞形式走过场、效率不高的局面。建立培训多元投入机制,在严格落实湘办发[2008]4号文件精神,各级财政按每年人均2元标准安排培训专项资金的基础上和以政府为主投入的前提下,引进市场机制,倡导社会力量投入,鼓励社会知名人士认培(认投)和农民自投,走多途径培训投入的路子。过滤分析名目繁多的培训“工程”和项目,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整合,握紧拳头形成培训规模,充分发挥培训项目的优势,提高培训实效。对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师资进行挖掘整合,通过引进、送培、集中整合形成一支够用实用好用的农林牧副渔技师队伍。借鉴江苏镇江市的作法,在全市范围内推行“培训券”制度,由劳动、农林、财政、科技、远教、工青妇等有关部门联手运作,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补助资金拨付由间接补贴转变为直接补贴,让农民自主选择培训机构、培训时间和培训工种,形成政府和农民共同分担培训费用、培训优惠政策直接到人的补助机制。充分挖掘我市职业教育品牌资源优势,建立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定点培训制度,坚持“品牌先导、师资过硬、技训一流”原则,采取基层自报、联合评审、社会公示、市里审定、报省备案的办法,以招标方式,重新筛选认定一批培训基地,在重新认定的各培训基地(职业院校)设立一校一品一特色的培训专业(项目),并对培训基地实行动态管理,每两年进行一次重申认定,形成竞争,引入淘汰机制,对培训合格率低的培训机构,取消其参与农民培训的资格。
    (四)因地制宜,打造培训品牌。从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目的出发,力促在每个县(市)打造一所适合当地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需要的上规模的农民培训学校。如醴陵市可依托陶瓷、烟花两大特色产业,扩大湖南轻工高级技工学校办学规模,打造陶瓷工艺培训品牌,同时,创办烟花制造工艺培训职校,形成烟花研制培训特色,为醴陵花炮产业发展培训人才;攸县可充分利用株洲生物工程学校的资源优势,开设农业技术专业,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培训人才;株洲县可因势利导,扩大海员培训规模,培育和造就一大批面向国际国内的船舶驾驶人才;炎陵、茶陵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整合和利用现有的职业学校,培训好农业种养、加工技术人才和旅游经济人才。
    (五)创新方法,提高培训实效。针对不同对象和项目,采用不同的培训方式,着力培训“一村一乡一品”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对文化程度不高的农民,要进行“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培训;把课堂办在农户的田间地头、栏舍工地、瓜棚果园,采取面对面、手把手地教,以解决农民“应知应会”的问题。对有一定技能基础的农民要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教他们新技术、新工艺,让他们学到新知识,学有所用。对文化基础较好的年轻农民要鼓励他们参加农广校、职校、党校、远程教育等学历教育,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按照我市人才市场和产业发展的需要,科学设置培训内容,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种养基地”培训上,让农民带着自己的土地加入基地,边生产边培训,以此推动订单农业、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在劳务输出培训上,对外出打工又有学习要求的农民,采取函授教育和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办法,帮助他们拿到技能证书,并积极与用工企业签订合同,争取劳务订单,做到培训一批,合格一批,输出一批。根据农民就地转移、返乡创业的要求,积极开展创业培训。抓住我省、我市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积极开展创业培训,培养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民“土专家”、“土秀才”、示范户,达到以培训促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实现就业倍增效应的目的。

百篇优秀调研报告 三下乡优秀调研报告 大学生三下乡优秀调研报告 2019百篇优秀调研报告 重庆市三下乡优秀调研报告 国家民委优秀调研报告 国家民委2019优秀调研报告 优秀调研报告推荐评语 优秀调研报告百度文库

本文来源:http://www.chuban323.com/zongjie/1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