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论文 > 艺术论文 > 正文

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创新

【www.chuban323.com--艺术论文】

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创新    绪论     一、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         视觉传播已经成为信息社会最重要的传播方式。新媒体的出现在观念与方法上直接影响着视觉 传播,视觉形态与特征、传播的媒介与内容、传达意象的途径、生产者的创作方式以及消费者的感 受体验都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将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创新。  传媒理论家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把媒介看作“人的延伸”,如果说口语传播是 人类听觉的延伸,印刷媒介是人类视觉的延伸,电子媒介是人类中枢神经的延伸,今天的数字新媒 体以互联网为中心媒介,新兴的网络媒介从实时互动、非线性、超链接等多个方面拓展了传统的媒 介传播方式,它延伸了人类的综合性知觉。麦克卢汉让人们深刻地理解了大众传媒在信息社会中的 巨大力量。新的媒介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新语言,一种磨合经验的编码,一种视觉机器。新媒 介构成我们对真实世界的新认识。  人类的生存方式,决定了人类的感官、人类的感觉经验在实践活动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作用。 在西方高度视觉化的环境中,“看”这个词的意义经常可以与“知道”一词互换。如,我懂了,通常 说:I see。黑格尔早就指出,在人的所有感官中,惟有视觉和听觉是认识性的。视觉在整个感觉器 官中显然居于基础和主导地位。视觉获取的信息量占获取总量的 70%,听觉占 20%,其他感官的获 取量仅占 10%左右,而且人类一切有目的的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觉经验的获得都必须有视 觉的指引。   人类的一切行为都是从认知开始的,人们在接受完整的视觉体验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三个认知阶 段:1、看。受众对图像的感受是从观看开始的。这就是我们所强调的吸引眼球的视觉冲击力。2、 注视。受众的注意对象将从图像的形式转向图像的内涵,图像包含的信息量、蕴含的情感因素越多, 吸引人关注和阅读的时间越长,传播效果就越好。3、感知。感知阶段是读图的最高级阶段。在获知 图像信息之后,受众会根据自己的文化修养与生活经验,通过联想对图像展开深度理解。  任何视觉信息的看见、注视、感知等都是需要头脑参与的行为,也就是必须要通过“思考”达 到目的的过程。其中,“看”强调的是短时间的兴趣点。颜色、形态、图形的各种构成,能够引起视 觉的兴奋,引发观者“看”的兴趣。让视觉有“看”的兴趣,是所有信息传达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 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还必须让接受者“注视”。注视是一种选择行为,“注视”是引发人们理解、 记忆和思考的阶段过程。注视的结果是,将我们看见的事物纳入我们能及的范围内。当引发“看” 的观点太多,选择太多,又能非常轻易达到的时候,“注视”无疑是一种罕见而奢侈的行为。在信息 庞杂的互联网上,在随着点击可以任意变化的视觉体验中,虽然经过了很长时间,看了很多的东西, 但也许我们什么也没有看见,因为,我们可能没有“注视”过其中的任何一个。     2 视觉作为生理现象,通过人的视觉器官——眼睛,形成视觉感觉;作为心理现象,则通过视觉 知觉、思维、记忆、情感等作用,形成视觉认知。以著名的视觉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的《视觉 思维》、英国艺术理论家贡布里希的《艺术与幻觉》为代表,视觉思维学说主张感觉与知觉的同时作 用,提出了视觉思维的概念。他们认为视觉也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具有选择与判断、整合与组 织的通力。“一切知觉中都包括着思维,一切推理都包含着知觉,一切观测中都包含着创造。” ① 视 觉观看是主动发现的过程。日本心理学教授小谷津孝明指出,人根据感知处理信息的种类和程度, 进而左右记忆。也就是说人接受什么样的信息和接受到什么程度将受到感知行为的影响。视觉可以 强化或减弱对事物的认知度,不同的视觉可以得到截然不同的传播效果。  读图时代,各种意义借助于视觉来传播。西方视觉文化研究者伊雷特·罗格夫说道,图像能传 达信息,提供快乐和悲伤,影响风格,决定消费并调节着权力关系。 ② 传统认识论认为,在语言和 图像的二元结构中,图像是感知的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所以语言也就高于图像。然而今天 人类正经历一场“图像转向”,人们渐渐感悟到“看”不仅仅是个简单的行为,“看见”并不代表“看 懂”。数字时代的来临使视觉技术和图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重要性,我们对图像的分析也需要更多语 言理论的阐释。图像不再被认为依附于语言而处于下风,由于它的直接性的视觉冲击力,它形成了 独特的视觉表达体系,在某些方面甚至能达到无法“言传”的效果。  在《图像转向》一文中,W·J·T·米歇尔指出,视觉文化已脱离了以语言为中心的理性主义形 态而日益转向以形象为中心,特别是以影像为中心的感性主义形态。视觉文化,不但标志着一种文 化形态的转变和形成,而且意味着人类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 ③   克瑞斯和勒文(kress&van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 ④ 将韩礼德(M.A.K.Halliday)的语法概念 ⑤ 延伸到包括视觉模式,建立了以“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结构意义”为核心内容的视觉语法 分析框架。他们认为,正如文字语言的语法决定如何用词构成句子和语篇,视觉语法描写如何将所 描绘的人物,地点和事物组成具体复杂程度的视觉的陈述。  曾军在《从“视觉”到“视觉化”:重新理解视觉文化》一文中以何为“视觉”入手提出目前 学界的两种对“视觉”的看法:一是将“视觉”名词化,将“视觉”视为人所拥有的视觉感知能力 及为了满足视觉感官需要而生产出来的视觉对象。二是将“视觉”动词化,视之为“观看”。有两种 “观看”制约着人们对视觉的理解。一种是“作者之看”。他强调观看行为的职业化、专业化、技术 化乃至艺术化,观看并非只是与生俱来的能力,而且是一种需要后天培养训练的技术。另一种是“观 者之看”,观看不仅仅是纯粹的生理反应,更是有意识的选择。 ⑥ 只有把注意力转向了观者的选择性 行为以及随之而获得的诸种观看效果才更贴近本文所讨论的视觉语法问题。  因此,作为对一种有意识的文化行为的研究,本课题在思考视觉艺术创新时将之与视觉的对象、 观者(消费者)、作者(生产者)三者联系起来,更多地关注:作者有什么样的创作动机?视觉表现                                                          ①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 M ].滕守尧、朱疆源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引言,5.  ② 罗岗,顾铮.视觉文化读本[C].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③ 米歇尔.图像转向.见陶东风、金元浦、高丙中编《文化研究》(第三辑),第 17 页,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 社,2002.  ④ Kress, G., R. & Van Leeuwen, T. Reading images: 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 [ M ] . London: Routledge,1996.   ⑤ 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 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⑥ 曾军.从“视觉”到“视觉化”:重新理解视觉文化[J]社会科学,2009.8      3 形式如何?在这种动机驱使下观者以何种方式观看?观者看到了什么?效果如何?在作者、观者、 观看行为与对象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由此使其拥有了一种更具有整合性的视角。   视觉传播最大特点就是它的视觉化。视觉传播以视觉可以认知的表现形式传递信息,是以人为 起点,通过媒介把信息传达给人为终点的过程。即运用视觉符号和符号系统来构成独特的视觉语言, 用来传达有效的信息。随着视觉传播时代的来临,以视觉为中心的视觉符号传播日益成为我们生存 环境的重要部分。  三联书店出版的《漫话媒体的未来》 ① 一书中提出,媒体,作为人与人沟通的工具大约有六种 形态:声音、图像、文字、音乐、动画、影像,而数字技术对此六种形态的综合改造代表着“媒体 的未来”。在数字技术迅猛渗透到生活每一个角落的今天,“声音、图像、文字、音乐、动画、影像” 几乎没有一种媒介形态还能够独立于数码技术而获得新的发展。随着数字媒体的出现,数码技术不 断地挑战并充实传统的视觉形式。同时,视觉传播也由以往形态上侧重的平面化、静态化,逐渐向 动态化、综合化方向转变;从二维平面延伸到多维立体和空间;从单一媒体跨越到多媒体整合;从 传统的印刷设计产品更多转化到虚拟信息的传播。媒体语汇极大丰富。  “我们的时代是一个视觉时代,我们从早到晚都受到图片的侵袭。”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 (E.H.Gombrich)曾描绘过如此的视觉情景。如今,中国也正在进入这样一个“视觉时代”。在视觉 信息泛滥的今天,特别是在新媒体语境下研究如何通过视觉语法创新来实现传播主体(生产者与消 费者)之间视觉信息的有效传达并给予视觉审美以正确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数字媒体艺术是当代 信息科学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就这一点来说,高新技术对新媒体艺术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 再重要的技术也只是其手段,而不是其本质。比技术更重要的是新媒体艺术先进的创作观念,创新 的表现形式及视觉语言。视觉艺术创新,是对所要传达视觉信息的创造性表现,最终达到利于视觉 传播的目的。而在当下视觉文化发展的全球化语境中,它已不只局限于视觉艺术创作领域,而是整 个视觉艺术创作机制、视觉传播构成与消费者参与的行为活动方式的全面创新,数字化带来的不仅 是技术,而且是一种以视觉信息为标示的崭新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方式。“数字媒体语境下的视觉艺术 创新”即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个适时的课题。  立足于艺术学与传播学相融合、交叉形成的新的研究领域,由数字媒体语境下视觉传播主体、 对象、工具和形式的改变入手,从视觉形式、视觉思维、视觉媒介、视觉文化等多方面进行视觉艺 术创新的深入研究。试图系统全面认识新媒体语境下的视觉传播特征,力求在不断创新的思维观念 指导下,以不同媒介,从不同角度,探讨视觉艺术创新的多种可能性;以观念、思维及技术创新为 切入点,分析视觉语言在多媒体环境及全球化语境中的变化及发展状况,探求以何种手段让视觉传 播更具效果,从而引导视觉传播的主体(生产者及消费者)以创造性的思维模式寻求审美的现代性。 相信这样的研究对数字艺术创作与传播的实践会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开辟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的 新视角和新空间也有积极作用。                                                             ① 温世仁.漫话媒体的未来[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4   二、本课题的研究基础与现状分析    基于本课题的跨学科特点,本文主要从视觉形式、视觉文化、数字媒体、艺术创新等方面进行 前期理论研究文献的梳理与研究现状分析。      (一)视觉形式的理论研究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随着表现主义等现代艺术的相继出现,视觉形式理论在德语国家的艺术 研究中建立起来。德语国家的视觉形式理论一方面是纯形式的研究,即抛开宗教、文化等外在因素, 采用一种现象学方法,从知觉方式变化的角度展开对形式的探讨;但另一方面,这种视觉形式理论 最终的指向则是寻求视觉形式与人的精神结构的对应关系,用形式来展现对世界和生命的体媒体艺术和数字媒体艺术 数字媒体包括哪些媒介

本文来源:http://www.chuban323.com/lunwen/29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