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论文 > 医学论文 > 正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疗效观察

【www.chuban323.com--医学论文】

【摘要】 目的 探讨中西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得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中医辩证方法46例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分为胃热壅盛、肝火犯胃、脾虚不摄,气虚血脱4种证型,采取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的同时,结合西医治疗。 结构 46例患者有效42例,有效率胃91.3%。 结论 上消化道大出血黄者在进行中医辩证治疗的同时,结合西医治疗科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 上消化道大出血;辨证论治;中西结合疗法
上消化道大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食管、胃、十二指肠、胰腺胆道等部位引起的出血,短时间内失血量超过100ml活循环血容量的20%,是内科常见的极危重症,临床上以呕血及黑便为主要症状。属于中医血证的范畴。本病发病突然,发展迅速,如不及时抢救,死亡率较高。2002-01~2003-12,我科采取中西结合方法治疗上消化道出血46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  本组46例,男28例,年龄19-82岁,平均52岁,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28例,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18例;中医辩证分型为胃热壅盛型19例,肝火犯胃型14例;脾虚不摄型8例,气虚血脱型5例。
            治疗方法
            中医辩证论治  对于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可先将三七粉5g,大黄粉3g,每日2-3次冲服;或直接吞服云南白药1/4-1/6支,灭日3-4次。待病情稳定后,再根据本病中医辩证论证证型的不同,分别给予相应的中药汤剂。
            胃热壅盛型  证见:胃脘胀闷作痛,并有灼热感,时有烦躁,头晕目眩,吐血色红,便血色紫黯或紫黑,常夹有食物残渣,口臭口干喜冷饮,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悬数或滑数。治宜清泻胃火,凉血止血。方药用三黄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
            肝火犯胃型  证见:脘胁胀痛,口苦而干,心烦易怒,吐血色红或紫黯,便血色紫黯或黑色,失眠多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治宜疏肝和胃,凉血止血。方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
            脾虚不摄型 证见:腹部隐痛,痛时喜温喜按,怯寒肢冷,面色不化,神倦懒言,呕血色黯,便血紫黯或黑,大便溏薄,舌质淡或舌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脉细缓无力。治宜健脾益气,摄血止血。方药用黄芩建中汤加减。
            气虚血脱型 证见:吐血量大,大便黑,甚至紫红,伴有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神志恍惚或昏迷,舌淡苔薄,脉细数无力或微细欲绝。治宜益气固脱,回阳救逆。方药用独参汤合生脉散加减。
1.2.2西医治疗
1.2.2.1 监护生命体征  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在最初36h内病情最不稳定,也是最危险时期,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神志、尿量、便血量及呕血量变化情况,每15-30min测量血压、心率、脉搏、呼吸频率、体温1次,并做好记录,直到病情稳定为止。
1.2.2.2  补充血容量 应迅速建立双静脉通道,根据血压、脉搏、血红蛋白及尿量检查结果控制输液速度及输血量,以便及时补充血容量,纠正失血英气的周围循环衰竭。脉搏120次/min以上,收缩压低于10.7kPa(80mmHg),血红蛋白低于80g/l,尿量少于20ml/h,心肺功能良好者,可给红细胞悬液2u,每小时补液100ml;当收缩压上升到10.7kPa(80mmHg)以上时,输液速度可适当减慢,防止发生肺水肿,心力衰竭及血容量过度增高而导致再出血。血源不足时也可先选用血液代用品,如低分子右旋糖酐、代血浆等以维持胶体渗透压。
1.2.2.3  止血治疗 ①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药物止血:用甲氰咪呱每次200-400mg,每6h1次;或洛塞克每次40mg,每12h1次,静脉推注或滴注。胃镜下止血:出血活动期在电子胃镜直视下先用热探头凝固止血。手术止血:有相应手术指征的,立即请外科手术止血。②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药物止血:用血管加压素0.2-0.4u/min持续静脉滴注,或善得定首剂100ug/h持续静脉滴注。三腔二囊管压迫止血:经鼻腔或口插入三腔二囊管,进入胃腔后先抽出胃内积血,然后注气入胃囊[囊内压力为7.7-10kPa(50-75mmHg)],向外加压牵引,用以压迫胃底,若未能止血,在注气入食管囊[囊内压力为5-6kPa(35-45mmHg)],压迫食管曲张静脉,以达到止血目的。胃镜下止血:电子胃镜下注射硬化剂至曲张的静脉,或用皮圈套扎曲张静脉止血。手术止血:有相应手术指征的,立即请外科手术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上消化道出血止血疗效标准”。治愈:便血控制,临床症状消失,大便隐血连续3次转阴,X线钡餐造影或内镜检查正常;好转:便血量减少,临床症状好转,或大便隐血间歇性阳性;未愈:便血及临床症状无改善。
2  结果 
经过上述治疗1周后,46例患者中,共42例治愈或好转而出院,有效率为91.3%;死亡4例,死亡率为8.7%;综合疗效满意。2         讨论
3         上消化道大出血为临床常见极危重症之一,多为消化性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门脉高压症、应激性溃疡等病一起出血,以呕血、黑便、腹痛、腹胀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血证、腹痛、胃痛等范畴,病位在胃,与肝脏密切相关。主要由于平素饮食不节或嗜食辛辣,胃火壅盛;情志失调,肝郁化火,肝火犯胃;劳倦过度或久病伤脾,脾虚不摄,或气失统摄,血失所归;或气滞血瘀,胃络瘀阻等原因导致血不循经,随胃气上逆发生。病情多虚实夹杂,相兼为患。
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可以相辅相成,取长补短。西医在及时补充血容量、抑制胃酸、纠正电解质紊乱、改善患者机体状态、纠正低血容量性休克方面可以起重要作用,同时也为中药局部止血创造了有利条件,西医抑酸和止血药能促进凝血和止血过程,但抑酸止血药并无“排瘀”作用。
根据中医学“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在本病发生之际,由于病情凶险,无论何种原因引起之出血,都当以止血为首要。因中医有“离经之血是为瘀血”、“瘀血不去,出血不止,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之说,采用大黄粉、云南白药口服,可直达病所,在出血病灶上起到外科止血钳的作用,以达到散瘀止血、消肿定痛、止血而不留瘀之目的。
研究表明,大黄的清泻作用能使胃肠内残留之血清除,使气机通畅,新血自生、胃络自愈;大黄能抑制厌氧杆菌及幽门螺旋杆菌,对血液流 变性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提高血浆渗透压,使细胞外液向血管内转移,产生相当于血液稀释疗法样的止血作用,改善毛细血管脆性,利于止血和抗休克;抑制胃蛋白酶胃酸分泌,有利于血小板在血管破裂处聚集,减少出血部位的机械损伤,促进溃疡愈合;能降低胃液量和胃液内游离酸,达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大黄粉与抑酸剂合用有协同作用;大黄对试验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还有降低门静脉压力、防止肝昏迷作用。云南白药具有活血化瘀,止血止痛,解毒消肿,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血管剂黏膜脆性,使固有黏膜血管炎改善,修复黏膜溃疡等作用,其主要成分是三七,内含三七皂甙能收缩血管,缩短凝血时间,使血小板数增加,而其止血作用。
在止血治理哦阿的同时,根据中医辨证论治证型的不同,分别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和方药,发挥中医和总要具有的整体调节优势,以进一步调整机体内的阴阳失衡,达到进一步止血目的。
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本病,可以优势互补,明显提高疗效。
参考文献
1.       叶任高主编.内科学.第5板.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06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辩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8
3.       万晓春,陈晓滨.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出血54例疗效观察.河北中医,2001,23(3):216-217
4.       焦东海.大黄在急救医学中的应用概况,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0,7(1):3
5.       林平,伍德娜,邱二金,等.生大黄粉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0,7(1):26-28
6.       宋银枝,卢光磊,肖彩云.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60例总结.湖南中医杂志,2003,19(6):6-7
7.       周长绵.白及、云南白药治疗上消化道出血79例疗效观察.新中医,1996,28(2):37-38

本文来源:http://www.chuban323.com/lunwen/14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