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 > 正文

国庆节征文文稿精选

【www.chuban323.com--心得】

    精选一:光阴的故事

    我是一棵树,一棵很老很老的树,长在那个小村庄,那户人家的门前……

    一

    1949年10月1日。

    我在睡梦中听见了婴儿的啼哭,醒来时看见冉冉升起的旭日。

    是他出生的日子。他目不识丁的父母,并不知道那天会被作为中国大事载入人类史册。这个生命,伴随着一个国家的诞生而诞生……

    呱呱坠地的哭泣之声,并不完全昭示着希望。他的年轻的父母缩紧了眉头,抬头看看刚露出一丝光亮的天空,深深地,长长地,叹着气。乱世刚过的太平,还残留着很荒凉的痕迹。

    幸运的是,后来,他们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黑黝黝的一大片,肥沃而宽阔。他光着小脚丫摇摇晃晃地走在田野乡间,脚踩着厚重的充实与幸福。父亲的犁头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芒,老牛缓缓拉着犁,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开垦出一条康庄大道。

    二

    1959年10月1日。

    他10岁生日的那天,非常想吃一个煮鸡蛋。然而家里根本没有鸡蛋,连锅都被拿去炼钢,已经是真正的家徒四壁。天空有昏暗的阴沉沉感,他便在那份压抑的颜色中和小伙伴上山采野果掏鸟蛋来充饥。那时,天天都跟着父母去食堂喝很稀很稀的粥,那些原本激情昂扬的口号被饥饿的人们喊得有气无力,听上去是那么苍白的天下为公感。

    所以他最终都没有吃到那个鸡蛋来庆祝生日。那一晚小小的他托着腮坐在我的脚下,看一闪一闪的星星,说我想吃鸡蛋。

    如此这般,许下了10岁的生日愿望。

    那时他上三年级,成绩优秀。有小小的壮志凌云,在老师指导下写过要好好学习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云云。

    三

    1969年10月1日。

    那一年的世界是昏天暗地的嘈杂感,游行与批斗每天如火如荼地交替着上演,席卷全国,连那天高皇帝远的小小村庄也未能幸免。天地间弥漫着铺天盖地的草绿,多到了极至,便让人有恶心的感觉。

    他经常来我面前,背靠着大树,懒懒地嚼一根草,神色疲惫,然后断断续续地说话给我听。说给树听的话,不用担心会被泄漏出去。

    20岁的男孩子,其实已经有是非善恶感,但时代洪流汹涌,没有勇气也没有能力逆流而上,不可转折的,便成了命运。

    学校停课时,他正上高三。是全家人的希望,盼他蟾宫折桂,能在十年寒窗后有一日看尽长安花的荣耀,可是……

    他无奈地回了家,看着外界轰轰烈烈的革命发展,眼神漠然,自觉行尸走肉一般。

    也许,这是乱世。乱世中的理想,一文不值,却是心中遥不可及的奢侈品。

    四

    1979年10月1日。

    那年的生日,他已不在我身边。

    30岁的他,在大学校园中度过了而立之年的生日。

    象牙塔里岁月如歌,虽已至中年,他亦有发自内心的热情和理想。姗姗来迟的青春,因为有了光阴沉淀,明媚中又透出一份格外的沉稳。

    那一年,古老的国门缓缓打开。文明与思想蜂拥般从西方而来,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百年才有的思想解放浪潮,正在这一方渴望腾飞的土地上酝酿一场轰轰烈烈的传奇。

    我欣慰,因他,正是这传奇中的缩影。

    然而这只是开始,未来的事,谁又说得清呢?

    人如此,国家亦如此。

    五

    1989年10月1日。

    后来的历史书,把那一年发生的事情称为学潮运动。那时,他是大学教授,放假回家过国庆,正好是生日,再次来我身边,眉目深沉,看上去有说不出的忧虑。

    世间万物均有利有弊,也许变乱也算得上一场考验。他兀自淡淡说,喝一口家乡的老酒,对着天空长长叹气,只是可惜了那些学生……

    我亦在风中摇晃枝叶,月色中的树影斑驳映衬他的两鬓微霜。他醉在我的脚下,含含糊糊地说,这真的对了么?

    我报以树叶沙沙声,在他梦里低语,说不清也道不明,但有的事,总要实践后才明白其中的道理。

    好好地走下去就是了。

    六

    1999年10月1日。

    光移斗转几度秋?

    我也险些忘了这世间年月,仿佛长长的一觉醒来,世间就全然变了模样。

    得见故人,知天命的年纪,却有远远的意气风发迎面扑来,将我的垂垂老矣衬得荒凉无比。

    原来十年的时间,已经足够沧海换了桑田。

    他刚刚从香港的大学交流回来,兴奋地将见闻讲给我这个老朋友听。他拍着我的躯体,笑声爽朗,说道,大树啊大树,你可知你正在见证一个复兴的奇迹?

    我亦哈哈大笑,摇头晃脑,在地上映下我的欢喜四溢。

    那一年的国庆盛典恢宏大气,如同他的50大寿般。喜气洋洋中我想到了四十年前的今天,想到那个他始终没有吃到的鸡蛋……

    那些事,永远地过去了。

    七

    2009年10月1日。

    他回家来,带着半生的疲惫。已是两鬓成霜的花甲之年,所以要在浮生里偷半刻消闲。

    琴棋书画诗酒茶,终于可以件件不离它。他说,我已经,完全有信心了。

    我懂得。因为我同样看见了2008年里的各种是是非非,看见冰天雪地里一路滴撒着的殷红心血,看见天崩地裂时的众志成城,听见奥运会上的国歌嘹亮……

    当时没有被打倒,就很难再被打倒。

    他又醉了,伏在我的脚下,甜美的梦,静静地做到地老天荒。


   
   精选二: 昨天 今天 明天
    他出生于六十年代初的一个偏僻乡村,在他之上还有一个姐姐,之下还有五个弟弟妹妹。而他是最贪玩的,他不喜欢读书,九岁那年开学时父亲给了他两块钱拿去报名,他却拿着钱去买吃的了,平时家里吃的确实不好,回来后被父亲打得半死。后来,父亲看他实在不愿意读书,也就没有强迫他,从此,他就辍学在家。

    那时家里粮食很少,多数时候是喝粥。但他却本能地讨厌喝粥。有一次,父亲叫他去楼上取些柴禾,楼梯爬到一半,他回头往锅里一望,看见又在熬粥,他干脆就从楼梯上下来了。这一举动自然又遭到父亲的打骂。

    为了培养他一些基本的生存能力,父亲送他去了一个木匠师傅那里学手艺。但他似乎对任何形式的学习都不感兴趣,半年后,他就不学了。尽管如此,他还是习得了一些技艺。凭着他那点拙劣的技术,他开始像他的姐姐一样分担起家庭的重担。那时房子的门窗甚至好多生活日常用具都是木头做的,所以对木匠的需求还是很大的。就这样,在农忙的时候随父母起早摸黑下地干活;农闲时为别人打打桌子、凳子什么的,做些零工,也可以挣些钱。那时家里还没有电视,他也不知道什么叫电视,家里唯一的电器就是一个铁盒子??收音机。当然,他也不知道叫收音机。每天干完活回到家最幸福的事莫过于躺在床上摆弄它了。

    改革开放的春风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吹向大江南北,但这个深居内陆的闭塞乡村却没有丝毫改变。村民们还是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父辈们的生产、生活。转眼间,他已经二十出头了,话说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在24岁那年经人介绍娶了邻村一女孩,第二年生了个女儿。那时重男轻女的思想显然在农村早已根深蒂固,大家所盼望的都是男孩。第二年又生了一个孩子,但依然是个女孩,公公婆婆心里显然不悦,对他们也开始冷淡了起来,并要求分家过日子。无奈,他们决心再生一个孩子,一个男孩,天遂人愿。

    妻子在怀第三个孩子的时候正值初夏,是水稻收割的忙季,又要割稻子,又要插秧,稍微重一点的活都由他一个人做,向来是两个人扛的打谷机,他也只能咬咬牙一个人扛进田间地头。妻子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却无能为力。人的身体毕竟不是钢铁城墙,他还是倒下了。这一病使这个原本就很拮据的家庭再添寒霜。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他这么鼓励自己,妻子也这么鼓励他。农忙的时候,白天就把孩子锁在家里,出去干活,晚上回来先给孩子洗澡,在地上摸爬滚打了一天的几个孩子的全身已经被泥巴裹满。然后再去做饭,一般晚上都要到八点才能吃饭。碰到天气过分炎热的时候,他们晚上还要趁着月光去田里做一些事。白天太热的话就做不了太多的事,得趁晚上凉快补回来,农业生产是有季节限制的,等不了。

    他们也不想落在别人后面。

    孩子渐渐到了开学的年龄,因为三个孩子之间只隔一年,所以从最小的孩子上学开始就一直要担负起三个书包的重任。那时学校的各种名目的收费并非一个如此贫困的家庭所能承受的,所种的几亩地节衣缩食也恐怕只能维持日常生活开支。

    那时已经是90年代末,村里有些人到广东打工赚了好些钱回来。于是他也有了外出打工的想法。但他这一出去,就意味着家里的农活及教育孩子的重担全部落在妻子的肩上了。与妻子商量了一番,他还是决定南下闯荡,只是到割稻子的时候回来帮着干农活,干完再出去。

    他出去了,偶尔打一次电话回来。但家里是没有电话这等奢侈品的,妻子要接电话必须到五六里外的一条公路旁的一个小店那。所以每次要通话,他都必须提前打电话告诉小店的主人,请其将下次打电话的时间转告妻子,然后妻子再在那天准时跑去小店等电话,有时要顶着烈日,有时要冒着严寒。小店的主人人很好,也很能理解这对夫妇的感受。

    每次他从广东回来,都是家里最开心的时候。他会给孩子们带回一些好吃的、好玩的。同时,他的回来也意味着妻子的重担减轻很多,家里也会前所未有地改善一下伙食。他不在家的时候,一切的困难和压力,能承受的,不能承受的,妻子都得默默地担着。有一年暑假,临近开学的时候,但他的工资还没有发下来,孩子们的学费自然成了大问题。和普天下的母亲一样,妻子也很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决不能因为学费而使孩子没有书读。咬咬牙,四处借钱。但那时,亲戚朋友的家里也的确不宽裕,而且也都有孩子在上学。当然,还有些亲戚的确是看不起他们家,担心打水漂。尽管借了些钱,但还是不够用来缴学费。于是,她就带着几个孩子剥毛豆卖钱,每晚都要忙到一两点,睡两个小时左右,然后趁着月色带着大女儿赶到镇上,一个人去的话她也害怕。月色也并不是常有的,有次去的时候没有月光,女儿不小心踩到沟里去了,惊慌地叫了一声。她,心里一疼,鼻子一酸,眼泪就不禁流了下来。但她必须在那些买毛豆的贩子来之前赶到镇上,而那些贩子来的一般都很早。回来天已经亮了,她再到田里摘毛豆。等摘到两篓子的时候,她才回来煮饭给孩子们吃,吃完又和孩子们一起开始剥豆。晚上因为实在太累,孩子们剥着剥着就会睡着,她不忍叫醒他们,但如果不叫就很难按时赶到镇上。对于孩子们来说,最幸福的就是剥完一盆后,母亲去把剥完的豆子倒进袋子里的时候,这时他们可以稍微睡一下,尽管只有一分钟,或两分钟,但也已经是极大的满足了,虽然他们的指甲都几乎磨掉了。

    孩子们越来越大了,能下地帮母亲干农活了。他也不再在农忙的时候回来了,一心一意在外面挣钱。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国家一项项富民政策的实施,城市和乡村都有了前所未有的巨变。他在外面挣的钱也越来越多,家里粮食的生产状况也越来越好了。

   于是,他们商量着新盖一栋房子。以前住的是乡村传统的泥瓦房,下雨天常常漏水,况且孩子也长大了,挤在一起不合适。因为孩子还在念书,积蓄也不多,就先盖了一层平房,想着以后宽裕了再加盖一层。

    新世纪的钟声敲响后,党中央陆续出台一系列惠民措施,大大加强了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他也响应国家的号召,在大批农民工向城市涌动的时候,回到了农村,用他这些年的积蓄购置了一批小型农业机械,实行小型机械化作业,提高了效率,提高了收成,加上粮食价格越来越高,家里的收入也增加了不少。如今的他,家里盖起了两层小楼,还进行了精美的装修,用上了自来水这等城里人的专利,大女儿已经成家,二女儿在外挣钱,小儿子在念大学……

    是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对他而言,一切也都好起来了!但是,他还有自己的追求,他要带着相邻、亲戚、朋友一起致富,无论曾经帮助过他的,没帮助过他的,看得起他的,看不起他的。他知道他是个农民,但不仅仅是个农民!他坚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他也坚信一切还可以更好!他见证了自己逐渐摆脱贫困和受轻视的过程,他也见证了共和国由贫到富、由弱到强的过程。他深深明白,没有共和国的强盛,就不会有他的蜕变!他要在土地上种出粮食,他更要在这片伴随自己大半辈子的热土上为共和国明天的繁荣和富强出力!

    他,我的父亲!

关于国庆节的文稿 歌颂国庆节的短文

本文来源:http://www.chuban323.com/xinde/10444/